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平安银行(000001)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房企困局或成银行大考,平安银行交出优秀答卷

http://www.chaguwang.cn  2021-09-22  平安银行内幕信息

来源 :腾讯财经2021-09-22

  近期整个银行股,受到个别房企资金链断裂的冲击,股价整体出现了下跌。但是对于有些银行来说,这种下跌则更多意味着机会,例如$平安银行(SZ000001)$。

  

  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在以$中国恒大(03333)$为首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高杠杆房企中,平安银行贷款的风险敞口为零。而在我看来,平安银行能够避开恒大这颗“雷”,完全是因为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房地产贷款审查机制。

  这点从平安银行过往给涉房贷款产生的不良率也已经体现。例如,截止2021年6月30日,公司给房企贷款不良率只有0.57%,低于公司对公贷款不良率0.99%;给个人房屋按揭贷款不良率更是低至0.31%,远低于公司个人贷款不良率的1.13%。

  这背后不仅得益于公司前瞻性的判断,也离不开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提出的对公业务两大杀手锏:综合金融和科技赋能。某种程度上,此次部分高杠杆房企出现流动性问题,也是对各家银行的一次风控大考。从这个角度看,平安银行也算是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恒大零敞口背后,严格把关筑起风控“护城河”

  近期,恒大出现流动性危机,对房地产、金融行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受此影响,银行股普遍承压,就连平安银行股价一周也跌去9.92%。

  但在我看来,市场的反应多少有些过度。原因很简单,由于各家银行的风控差异,使得每家银行受此次房地产流动性危机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区别。对部分风控表现优秀银行来说,甚至没有产生丝毫影响,比如平安银行。

  据悉,平安银行在恒大地产上没有风险敞口。根据市场此前传出的恒大集团截止2020年6月30日给金融机构借款余额分类表汇总表,其中涉及大大小小43家银行,而平安银行的名字并未出现在上面。

  躲开“踩雷”恒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安银行前瞻性的判断。自2019年起,平安银行就认识到了地产市场未来资金链的严峻性。自该年开始,平安银行就由原来的事业部、分行运营改变成了分行运营,总行统一管理的分治风险体系,即分行负责业务推动,总行负责业务审批及政策制定

  除了前瞻性判断外,平安银行针对房地产企业放贷时,也往往会更倾向于采取源头控制风险的方式。据我了解,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客户,平安银行大致会从四个方面筛选客户:

  从客户选择上看,平安银行会建立严格的白名单管理体系,严格控制给负债踩线的房企放贷,并重点选择实力强劲、负债率较低的头部客户;在区域选择上,公司也会重点更多选择在一线城市,或者选择二线人口净流入、产业支撑力强的房企。

  而在项目选择方面,公司会重点选择区位和成本有优势、销售前景好、去化周期短的项目,并积极支持旧城改造、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项目;

  最后,在授信管理上,公司也会通过在前端实行严格的主体和项目准入管理,一级后端实行严格的项目建设、项目去化和销售资金回笼监控管控,以确保项目整体风险可控。

  随着2020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随即也正在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应对行业变化,平安银行采用了网格化管理策略。

  说起来,平安银行的网格化策略远超股份制同梯队银行,从名单制客户到准入城市的准入设定,细化准入,并辅以例外准入后督检视,此外还一年两度对政策进行动态检视调整。最直接的体现是平安银行坚持的“一户一策”和“一城一策”。

  所谓的“一户一策”,指的是平安银行建立主流房企监测体系,跟进159家房企三道红线监测、沪深港三市119家上市房企财务监测;同时,平安银行又重点跟踪近50家密切合作地产客户的全生命周期,近30家重点房企实地调研,最终实现从准入、审批到风险管理的全流程风控。

  而“一城一策”则是平安银行建立百城房价监测体系、建立43家分行所辖超60个城市的地产监管政策监测体系,分步推进城市化个性化的风控方案设计和风险管理。今年,平安银行已就两个重点地区、3个重点城市的市场、政策进行深度调研,并对风险管理尺度与分行进行共同探讨调整。

  通过点面结合,平安银行能够实现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监测:除集团与区域监测体系外,在集团与项目层面开展重点管理、潜在风险管理。地产表内业务合作密切的11家重点集团,总行层级专人跟进集团和项目监测,动态管理,预控在前。

  事实上,不止是平安银行,整个平安集团的地产风险都整体可控。

  公开信息显示,平安集团3.8万亿保险资金中对房企股票投资敞口是631亿,占险资总规模比例只有1.7%。平安集团所投资的几家地产企业主要包括碧桂园、中国金茂、旭辉和华夏幸福。除华夏幸福外,所有被投企业都没有踩“三条红线”的红档或者橙档。截至目前,平安集团对华夏幸福已计提减值总敞口超过60%,大部分风险已经得到释放,后续对报表的冲击较少。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客户选择上的严格把关,已经为平安银行筑起了第一道风控“护城河”。

  平安银行的避“坑”杀手锏:综合金融和科技赋能

  除了前瞻性判断外,平安银行避“坑”房地产,也离不开谢永林董事长提出的对公业务两大杀手锏。

  首先是综合金融,平安银行利用$中国平安(SH601318)$集团优势建立了团体金融委员会风险组织,在线下对房企研究,白名单制定,政策区域准入等领域交流较多。这样的组织信息交换,也极大地帮助平安银行从更多维度避免了贷款风险。

  据我了解,2019年末平安银行因所在区域刚刚脱贫摘帽且商业占比较高,而否决了某知名房企在湖南某县的3亿元开发贷。据了解,该项目在2021年已烂尾。2020年上半年,还曾否决近期已爆雷某房企在经济欠发达的广东茂名的8亿元开发贷。

  其次是科技赋能,发力科技也是平安银行风险防范的一大特色。关于科技赋能,最直观的体现是平安银行的智慧风控系统。其中,包括智慧监测和智能预警等多个功能

  在智慧监测方面,平安银行通过捕捉风险信号进行推送预警,总分行联动,分行核查后及时采取风控措施。目前经推送后排查核实,实际生效的预警信号单月在3-5个,有效警示风险信号。

  据我了解,此前平安银行某项目股东出现变化,提示分行排查后发现,有人利用项目公司股权重复融资。再比如,某地产集团其他板块关联企业涉诉自动推送,排查后发发现集团资金链紧张,及时收紧项目管理、隔离集团风险。

  在智能预警方面,平安银行则通过科技驱动,支撑项目全流程风险管理,大数据全面检视进行动态项目管理,打造地产智慧风控平台,实时一览资产与风险信号。到未来,平安银行大概能出息管理界面一览上百家集团、超50个城市的资产分布,项目风险界面五个场景超20个信号实时亮灯。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在日常监测中,平安银行曾发现回款率长期较低,经核查发现预售户开立他行,后续及时归拢资金确保资金封闭管理。在后续智慧风控系统的项目风险监测中,平安银行也将对回款率长期低于区域水平的亮灯,实现批量动态监测。类似的还有授信资金提用比例与工程进度建设比例、实时动态抵押率等应用。

  据平安银行郭世邦副行长介绍,目前,平安银行180天的预警准确率接近90%,90天的预警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提前半年就可以预见到客户信用风险,为银行预留了充足的退出或处置时间。

  对于智能预警的价值,郭世邦更是将其比喻为“扁鹊的哥哥”。即智能预警能够帮助平安银行“治未病”,在还没有出现风险体征时便可以预筛出潜在风险点,对整个风险资产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以上两把“杀手锏”,让平安银行在此次地产行业波动带来的银行风控大考中,得以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长期来看,这样的风控能力,也将成为平安银行巩固和扩大其行业优势的基础。

  不良率低至0.57%,房地产风险整体可控

  除了房地产贷款客户选择非常审慎外,平安银行对授信地产客户的贷款也极为谨慎。从数据上看,平安银行给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占比,也远远低于监管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涉房贷款的不良率也始终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从整体规模看,平安银行的涉房贷款绝对量5504亿元,其中2589亿元为按揭贷款,2915亿元为对公企业贷款,比例并不算高。这个比例是个什么水平?我给大家说组数据就知道了。

  去年,中央、国务院针对"房住不炒"的决策部署下,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的规模和占比,要求股份行给房地产行业的总贷款占比不能超过27.5%。

  而平安银行截至2021年6月30日,按照监管口径统计的房地产贷款(包含对公房地产行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总贷款为20.45%(>

  同期,平安银行给房企的贷款不良率只有0.57%,低于公司对公贷款不良率0.99%;给个人房屋按揭贷款不良率更是低至0.31%,远低于公司总体不良率1.07%。其中,涉房贷款中的按揭贷款对平安银行来说犹如压舱石一般的存在。从过去看,按揭贷款往往期限长、风险小(以房屋为抵押)、消耗资本少,是所有贷款中的优质项目。

  可以看出,平安银行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不仅远低于监管要求,其不良率表现也低于公司整体贷款不良率。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表现,还是在公司基于审慎原则,并根据各个房地产贷款项目的实际情况,足额计提风险拨备的情况下完成的。

  例如,截止2021年6月30日,公司针对不良贷款计提的拨备金额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804.1亿元、259.5%;针对不良贷款计提的拨备金额和拨备覆盖率,较2020年末增加171.9亿元、58.1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平安银行的地产风险整体可控。但市场似乎尚未完全认知到这一点。或许正是看准了这一机会,公司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等高管纷纷出手增持。

  9月6日,平安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谢永林、行长胡跃飞等多位董高监及其配偶在今年9月1日至6日期间,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该行股票合计37.27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人民币17.15元至18.56元,合计耗资约在639万至692万。

  站在当下,平安银行高管纷纷增持,不仅对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也在情绪层面打消了市场近期对平安集团和平安银行的担忧。随着投资人认知的逐渐修正,市场对优质银行的“误杀”,大概率也会在一段时间内修复。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