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长春高新(000661)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解密468家药企成绩单:化学制药恒瑞营收跌出前三,生物制品智飞市值仍拔得头筹,长春高新股价被打三折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5-05  长春高新内幕信息

来源 :新浪财经2023-05-05

  截至目前,A股医药健康企业的2022年业绩已经披露完毕。整体而言,468家披露的企业共实现了2.45万亿元的营收,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000亿元。其中,上海医药和九州通两家企业营收过千亿元,上海医药以2319.8亿元遥遥领先;另外,整个A股还有7家企业营收不足亿元。

  2022年的A股制药企业业绩,增减都在意料之内,但也有一些企业创造出了意料之外的成绩。

  上海医药、智飞生物和白云山分别为化药、生物制品和中药板块的营收TOP1,凯莱英、博腾股份(维权)两家CDMO企业则是为数不多增长翻倍的企业(不包括科创板)。

  恒瑞在2022年再度迎来下滑,直接跌出了化学制药板块的前三。在创新药销售额上,恒瑞也输给了百济神州。具体来看,百济神州去年创新药收入为95.66亿元,而恒瑞医药只有81.16亿元。这都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企的创新药收入”一哥“易主。不过,在市值上,3000亿市值的恒瑞依旧是A股制药板块“一哥”。

  单独看科创板,艾力斯、上海谊众两家企业依靠自身产品营收实现了摘U(未盈利企业带U),两千亿市值的百济神州创新药营收已经超过了恒瑞。

  2022年,A股医药健康企业们谁赚了大钱?谁又在苦苦寻求赚钱路径?

  化学制药:恒瑞营收跌出前三,博腾股份、凯莱英等CDMO业绩翻倍

  从化药整体情况来看,132家化学制药企业一共取得了7112亿元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00亿元。“二八效应”越发显著,大药企贡献了大部分,有15家药企营收超百亿,还有44家药企营收不足10亿元。上海医药、复星医药和人福医药三家企业位列营收前三甲,恒瑞已跌至第四名。营收增长最显著的是CDMO公司,博腾股份、凯莱英两家CDMO巨头业绩甚至实现了翻倍。

  在2022年,恒瑞再次迎来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全年营收212.75亿元,同比下降17.8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9.06亿元,同比下降13.77%;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4.10亿元,同比下降18.83%。

  不过与业绩下滑相对的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恒瑞年报显示,2022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63.46亿元,同比增加2.29%,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至29.83%,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48.87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同比提升至22.97%。

  值得注意的是,恒瑞的转型虽然仍困于仿制药收入的下滑,但是其创新也按照预计的步骤稳步前进。2022年作为恒瑞第一个股权激励解锁年,已经超额完成了目标,100%解锁2022年度股权激励。其中在创新药销售额方面,目标是含税收入大于等于85亿元,恒瑞在2022年创新药收入为86.31亿元,完成率1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恒瑞的创新药数量已经达到12款,还有有8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26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恒瑞目前仍然是A股医药板块的市值第二,截至5月4日下午收盘,恒瑞市值为3142亿元,仅次于市值一哥迈瑞。

  营收超过恒瑞的人福医药在2022年为223.38亿元,较上年增长8.71%,但是其归母净利润24.84亿元,同比增长88.6%,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品增长。在产品方面,人福医药的策略是子公司培育重点品种,例如,宜昌人福麻醉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约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1%。

  从营收增长的角度,CDMO企业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博腾股份和凯莱英的营收与2021年相比几乎实现了翻倍。

  凯莱英在2022年收入102.55亿元,同比增长121.08%,归母净利润为33.02亿元,同比增长208.77%。凯莱英将自身的经营方针概括为“大单交付、开疆拓土、体系升级、技术推广”,从具体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凯莱英在经营各板块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小分子业务、新兴服务收入分别实现收入92.53亿元和9.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8.32%和150.52%。其中来自来自境外收入86.91亿元,同比增长117.41%,来自大制药公司收入73.76亿元,同比增长150.45%。

  此外,凯莱英还在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壁垒。其2022年研发投入7.09亿元,同比增长82.95%。

  博腾股份在去年收入70.35亿元,同比增长126.55%,归母净利润20.05亿元,同比增长282.78%。营收和利润双双大幅增长反映的其实是博腾股份三大CDMO业务的增长,其中,原料药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9.24亿元,同比增长约126%;两大新业务收入贡献破亿元,制剂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83.91万元,同比增长58%;基因细胞治疗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528.28万元,同比增长443%。

  此外,博腾股份还在年报中指出,在2022年获得了公司发展历史上最大订单,来自美国某大型制药公司的某小分子创新药项目,该订单带来了充沛的现金流。

  科创板:国内创新药市场的“一哥”易主

  科创板则呈现出了显著的两极分化,以百济神州为首的三家未盈利上市药企营收超10亿元,仍有7家企业营收不足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创新药收入已超恒瑞,艾力斯首盈利实现摘U,君实、荣昌、诺诚健华等科创板未盈利企业竞争如火如荼。

  近日,百济神州披露了2022年年报,公司去年营收95.66亿元,同比增长26.06%,毛利润为76.71亿元,都创下历年新高;当然,净亏损136.42亿元,也创下历年最大亏损。从创新药产品收入来看,百济神州去年的创新药产品收入为84.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创新药收入已超恒瑞医药,成为国内创新药公司的销售“一哥”。今日该公司发布一季度报,全球收入持续攀升,报告期实现总营收30.66亿元,同比增长57.4%。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8.08亿元,同比增长69%。按照此增长速度,今年其创新产品收入将轻松破百亿元,成为真正的行业创新一哥。

  2022年对于荣昌生物来说,也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是公司产品实现商业化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财报显示,去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7.72亿元,同比下降45.87%,研发成本约9.82亿元,同比增长38.13%,归母净利润亏损9.99亿元。查阅相关数据,2021年以前,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以超40倍营收增长首次实现盈利,而2022年总营收又由盈转亏亏损近10亿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商业化增长爬坡缓慢,另一方面是没了授权收入。2021年,荣昌生物之所以实现营收的华丽转身得益于“维迪西妥单抗”授权Seagen,其从此次交易中获得的潜在收入总额将高达26亿美元,包括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而Seagen支付的2亿美元(13.83亿元)首付款2021年已入账,这是2021年公司扭亏为盈的最大影响因素,但2022年荣昌生物并没有任何商业化授权收益。

  作为初代Biotech之一的君实生物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财报显示,其去年实现营收14.53亿元,同比减少63.89%,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而去年是自2019年特瑞普利单抗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降,这也导致净利润自2021年收窄后,再次大幅扩大。截至目前,君实生物的在研管线已超过53项,其中2022年以来已有10款新药获准进入临床试验(包括3项中美双报),新增2款产品(君迈康?、民得维?)实现商业化。

  2022年诺诚健华产品商业化表现可圈可点。翻阅诺诚健华年报,其去年营收为6.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43亿元下降40.04%。报告期内,公司奥布替尼收入为5.66亿元,较上年同比上升163.63%;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为6.49亿元。诺诚健华2022年净亏损8.87亿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6454万元。

  艾力斯靠着好的产品疗效在EGFR红海中杀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就在近日,艾力斯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91亿元,同比增长49.22%;同时,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报告期归母净利润为1.31亿元。谈及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公司表示期内核心产品伏美替尼上市后国内销售第二年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5亿元,增长比例235.29%。

  此外,艾力斯于2020年12月在科创板上市,由于公司属于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因此自公司上市之日起A股股票特别标识为“艾力斯-U”。但公司2022年度归母净利润以及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均为正,符合“上市时未盈利公司首次实现盈利”的情形,公司A股股票将于2023年4月28日取消特别标识U,由“艾力斯-U”变更为“艾力斯”。

  生物制品:智飞市值仍拔得头筹,长春高新股价被打三折

  生物制品板块的营收远不及化学制药,69家药企营收仅为1815亿元,营收最高的智飞生物为382亿元,同时,智飞生物也以1270亿市值占据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宝座”。另一方面,生物制药板块还有26家药企营收不足10亿元,不过好在没有企业不足亿元。

  智飞生物去年实现营收382.64亿元,同比增长24.83%;净利润75.39亿元,同比下降26.15%。受益于代理默沙东HPV的疫苗产品,包括默沙东疫苗产品,包括四价HPV疫苗、九价HPV疫苗、五价轮状疫苗、23价肺炎疫苗、灭活甲肝疫苗,在2016-2022年期间,智飞生物市值最高曾达到3668亿元,目前市值还有1270亿元。另外,去年公司整体营收仍实现20%以上增长,也得益于此。

  在产品危机到来之后,智飞生物凭借其强大的渠道能力又给自己续了一命——和默沙东签单。今年1月底,由于原协议即将到期,智飞生物与默沙东就后者在中国大陆已取得上市许可的五种疫苗产品的基础采购金额进行统一续展,合计基础采购金额超1000亿元,涉及默沙东4类疫苗,分别为HPV疫苗、五价轮状病毒疫苗、23价肺炎疫苗和灭活甲肝疫苗。其中,HPV疫苗的基础采购金额为979.57亿元,占比接近97%。值得注意是,今年是智飞生物与默沙东开展市场推广合作的12个年头。

  就在3月底,国内生长激素龙头企业长春高新也发布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收126.27亿元,同比增长17.50%,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其中,子公司金赛药业实现收入102.17亿元,同比增长24.63%,实现归母净利润42.17亿元,据悉,公司长效卡式瓶和注射笔顺利上市,也推动了公司长效产品新患占比的提升。而子公司百克生物实现收入10.71亿元,同比减少10.90%,实现归母净利润1.8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长春高新股价高峰时超500元/股,截止5月4日收盘,公司股价为166.17元/股,和高峰时期股价对比,相当于打了3折。由于金赛药业旗下的生长激素为长春高新贡献了大部分收入,面对集采压力,虽然长春高新核心主力水针剂产品以弃标方式应对,但二级市场依旧做出了激烈反应。

  单品独大的公司在核心产品被集采后,长春高新正在“用力”推出新的大单品——带状疱疹疫苗。今年初,子公司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疫苗作为国产首款带状孢疹疫苗上市。带状疱疹疫苗前景被普遍看好,而中国地区仅有葛兰素史克的Shingrix于2020年6月28日上市销售。不过基于疗效,能否挽回颓势有待验证。

  另一疫苗巨头康希诺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0.35亿元,同比下降75.94%;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9.09亿元,上年净利润为19.14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亏损10.3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157.49%。于康希诺而言,开发新冠疫苗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数据显示,仅2022年超9亿元的亏损额就超过此前几年的亏损之和。

  随着新冠疫情接近尾声,疫苗企业也要回归此前正常的投资逻辑,而放眼康希诺的产品线,并非只有新冠疫苗。资料显示,康希诺在研管线涵盖预防新冠肺炎、百白破、肺炎、结核病、带状疱疹等等10余种适应证的18种创新疫苗产品。除两款新冠疫苗获批上市,还有三款产品商业化进度较快,分别是针对脑膜炎球菌的两款疫苗MCV4曼海欣、MCV2美奈喜,已获得药品注册证书;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Ad5-EBOV获得了新药证书及生产文号。

  中药:片仔癀稳坐中药市值一哥

  中药板块的收入增长也不显著,77家中药企业去年实现了3736亿元的营收,但相较于2021年仅增长不过30亿元,超百亿营收的中药企业也与2021年一样为9家。

  2020年末片仔癀超越云南白药成为A股中药板块市值一哥后一直保持着头把交椅的位置,截至目前,片仔癀仍然在A股医药板块整体也名列前茅,市值超1600亿元,位列第五。不过,与市值的高水平相比,片仔癀的业绩增长就显得有些许疲软了。

  片仔癀年报显示,2022年全年收入86.94亿元,同比增长8.38%。业绩增长乏力的直接原因就是产品的销量不及预期。据悉,片仔癀制药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以核心产品片仔癀系列产品为主肝病用药业务,但在去年,该业务收入为35.92亿元,同比下降2.95%,但其营业成本却相对增加了1.79%。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销量下滑,去年肝病用药的产量为385.38万盒,生产量同比增长8.91%,销量却降低了4.05%。

  A股中药板块整体在政策红利下,超百亿营收的中药企业和2021年一样仍未9家,但整体营收相较2021年显著增长,收入最高的白云山达到了707.88亿元。中药板块业绩增长最高的企业是陇神戎发和开开实业,分别增长了43.58%和33.29%。

  不过,中药行业整体利润在下降。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2022年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中提到,中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两个子行业收入同比增长5.6%、5.5%,利润却同比下降1.1%、31.9%,主要是因为中药材涨价,导致成本上升。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