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ST京蓝(000711.SZ)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再次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距离2023年7月其首次因信披问题被立案,不过短短一年时间。
  看似是老问题重演,实则是多年痼疾未愈。翻查过往,早在2023年11月,黑龙江证监局就曾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直指*ST京蓝在2021—2022年年报中存在“未按规定披露商誉减值”“少计提减值损失和坏账准备”等重大违规事项。公司因此被处以300万元罚款,多位高管也遭到警告与追责。
  彼时,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内部治理”,一如既往地表态“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披露义务”。然而半年不到,旧案未平,新案又起。公告频频叠加,承诺却一再落空。
  如果说第一次被立案,还可以归结为管理混乱或制度疏漏,那这一次,恐怕再难以用“偶发事件”加以解释。毕竟,过往已有清晰结论,风险点也已一一列出,却仍再次触发同类问题,显然已不是单次失误所能掩盖的。
  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轴看,*ST京蓝的信披问题从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治理难题——每次违规都伴随着致歉、整改与“下不为例”,但最终总是回到原点。
  在信息披露反复“失准”的局面下,投资者自然要追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在公告之外,先一步识别出这类风险企业?有没有可能,在“实锤”之前,就捕捉到那些正在悄然积聚的结构性异常?
  事实上,早在市场听见雷声之前,济安金信的系统就已经记录下*ST京蓝的异动轨迹。
  如果说公告是公司讲出来的故事,那财报数据,就是它讲不出口的真话。
  从2019年开始,济安金信的“警讯红旗”系统就已对*ST京蓝持续预警。从“实控人股票质押比例过高”“商誉减值风险加剧”,到“应收账款飙升”“三项现金流全线为负”“赊销过度”,多个关键风险因子年复一年反复出现,几乎没有中断。
  也正因如此,如果我们从这些数据出发重新回看,就不难发现:所谓“再被立案”“再踩雷”,其实只是这条轨迹的自然延伸。只是很多人只看公告,不看报表;只盯事件,不看趋势。而这,正是系统比市场更早“看见”的关键。
  我们不妨摘出几个关键节点:
  2019年中报:系统首次亮起预警,提示“实控人股票质押比例过高”及“商誉减值风险加剧”,公司治理与资产评估体系出现松动;
  2020年一季报与中报:连续两个季度警告“应收账款增速异常”、“营业收入真实性存疑”,同时指出企业三大现金流全面告负,“资金链高度依赖外部举债”;
  2023年一季报:在表面业绩改善的同时,应收项目再次飙升,系统发出“收入质量存疑”提醒;
  2024年中报:三项活动现金流全部为负,系统将其划入“破产、退市或被并购风险区”;
  然而,这些节点性预警,其实只是*ST京蓝在系统中“亮灯”的高峰时刻。倘若拉长时间轴你会发现,自2019年以来,几乎没有哪一季的财报能逃过系统“点名”——不是毛利率异常,就是信用政策失衡;不是收入确认可疑,就是减值计提不足。
  对系统来说,*ST京蓝几乎成了“熟面孔”。红灯一次次亮起,就像一份不间断更新的病历单,记录着它财务状况的每一次反复、每一步恶化。
  所以,这一次“再被立案”,并不突然;市场的“再度暴雷”,也并不意外。只不过,很多人忽视了:在那些公告和监管介入到来之前,沉在数据里的信号,其实早已一再闪烁。
  在每一份看似“正常”的报表背后,数据也会说话。除了“红旗系统”的行为预警,济安金信的审计稽查专家系统也在同步追踪*ST京蓝的财务表现,并多次指出其中的异常构造。
  早在2020年,系统就开始记录其报表结构的失衡:虚构销售、赊销激增、提前确认收入、放松信用政策——这些操作并非偶发,而是在财报中反复出现,逐渐形成了明确的“调账路径”。尤其是应收账款和毛利率的异常波动,存货和固定资产的非理性膨胀,早已超出了正常经营波动的解释范畴。
  系统在多次报告中提到:*ST京蓝的报表呈现出一种“利润维持平稳—资产持续膨胀—现金日趋紧张”的结构性特征。这已经不像是偶尔的会计处理问题,更像是一套被长期使用的财务操作模板。
  说得直白点,公司像是在努力讲一个“不亏损”的故事。利润表上数字体面,资产负债表上却越来越臃肿,现金流则一年比一年吃紧。亏损的现实被延后、被掩盖,却从未真正化解。时间久了,即使再漂亮的报表,也藏不住结构上的不协调。
  说到底,这已不是简单的“合规瑕疵”或“披露不当”,而是在财务科目之间设下的一套长期运作的结构性陷阱。用技术术语来说,这是“蓄意调节利润、误导性财务呈现”;换句话说,这就是资本市场中典型的财务造假路径。
  在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系统曾连续发出风险提示:在这些关键财报期间,公司利润与现金流之间的关系断裂,毛利率和主营业务规模不匹配,资产膨胀明显,构成完整的调账模式。这并不是一两季的意外,而是一种持续多年的财务处理惯性。
  到了今天,当公司再次被立案调查时,我们只能说:这不是突然的崩塌,而是一次拖延已久的揭幕。
  但揭幕的声音,为何总是比预警来得晚?
  对于*ST京蓝这样的公司,济安金信系统早已不陌生。从2019年起,它几乎每个季度都在系统中“亮灯”,成为预警名单上的“常驻嘉宾”。哪一季赊销比例异常,哪一年固定资产膨胀失控,系统都留下了清晰的记录。它像一张不间断的体检报告,长期追踪着这家公司从扩张到失控的财务轨迹。
  问题是:一个反复被系统识别出的高风险企业,为何仍能在市场上一次次讲出“复苏”的故事?为什么年复一年的财务异常,只有等到公告发布,才被视作真正的风险?
  说到底,这不仅是企业治理的漏洞,更是市场识别机制的盲点。太多投资者习惯“等结论”——等处罚落地、雷声炸响,才开始重新审视风险。但系统的逻辑恰恰相反:它不等“爆雷”之后来追认,而是在企业还在讲“增长故事”时,通过行为模型和结构比对,提前画出那条潜藏的风险曲线。
  在*ST京蓝的财务路径中,脉络清晰:并购驱动、赊销激增、利润维稳、现金失血、资产虚胀——周而复始,年年如是。2024年的收入反弹,表面看是“业绩修复”,本质却是报表幻象的又一次包装升级。真正的经营问题,从未改善,只是“呈现方式”更熟练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案例中,济安金信系统的价值才愈发凸显——不是等结果出来再解释,而是提前建立识别模型,在企业还在“讲故事”的时候,就看清它真实的轨迹。
  真正决定投资胜负的,往往不是谁反应快,而是谁先看懂了趋势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