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英维克(002837)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精密温控龙头,英维克:助力新能源与绿色科技,未来大有可为

http://www.chaguwang.cn  2022-01-26  英维克内幕信息

来源 :财经远瞻2022-01-26

  英维克:国内精密温控龙头企业

  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领先的精密温控节能设备提供商,国家级高新企业,入围2018年福布斯亚洲中小上市企业榜。

  

  公司以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制冷设备起家,后拓展储能温控、新能源车、轨交列车等多个领域。

  目前公司可以为数据中心、移动通信网络、电网储能、轨交列车、电动客车、冷链运输、室内健康环境等过个应用场景提供热管理/环境控制产品解决方案。

  其中数据中心领域主要客户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机柜设备温控领域客户包括华为、Eltek等;新能源客车温控领域客户包括比亚迪、南京金龙等电动客车整车厂。

  

  

  公司于2005年挂牌成立,以机房温控和户外机柜温控起家,2008年入围中国移动集团集中采购,2011年成为中兴通讯、华为技术的一级供应商并入围中国联通集团采购,2014年成为联通集团一类供应商并入围中国电信集中采购,2015年获得阿里巴巴大型微模块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同年收购深圳科泰,进入新能源客车温控领域。

  2016年在深交所 A 股正式上市,2017年第一次定增募资收购了上海科泰,此后切入轨交列车温控领域。

  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了一家涉足多个细分领域的精密温控龙头公司,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行业代表性企业提供多元化产品。

  

  实控人为董事长齐勇,高管员工普遍持股。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深圳英维克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6.62%;实际控制人为齐勇先生,齐勇先生直接持有公司股份6.19%,并持有深圳英维克投资有限公司股份64.84%,实际控股23.5%。韦立川以及刘军分别为第三、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3%和2.29%,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为50.56%。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自2017年起对核心技术人员、核心管理人员以及公司高管做股权激励,首期209.2万股激励对象为155人,持有公司股份的员工覆盖范围非常广,高管、员工和公司利益绑定一致,将有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提升凝聚力。

  

  核心团队来自于华为与艾默生,行业根基深厚且凝聚力强。

  公司核心团队来自于华为电气与艾默生等国内、国际大型厂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齐勇、董事韦立川、副总经理欧贤华、陈川等均在华为电气、艾默生、美的等公司有过任职经历,拥有数十年的专业技术/工程管理/销售经验,对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

  同时公司高管普遍持股,且比例较高。公司与高管利益高度绑定,我们认为专业而稳定的管理层成员有利于公司未来长期稳定发展。

  

  营收与利润稳步提高。

  公司2016-2020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 35.5%,主要受益于下游数据中心机房温控、基站机柜温控以及轨道交通温控等需求提升的驱动。

  “新基建”政策下国内掀起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温控设备作为数据中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深度受益,同时公司在轨道交通列车温控领域需求强劲,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17.03亿元,同比增长 27%,实现归母净利润 1.82 亿元,同比增长 13%。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04 亿元,同比增长 41%;实现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 24%。

  

  公司毛利率基本稳定,费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费用率方面,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率分别为9.44%/4.55%,同比下降2.04/0.98个百分点,费用管控卓有成效,财务费用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为2020年未确认融资收益产生利息收入减少且上年数额偏低。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2018~2020年期间研发费用率逐年提升,2020年已达到6.78%。

  公司毛利率相对稳定,2016-2020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基本稳定在30%以上,主要源于:虽然下游厂商议价能力较强,部分产品价格有所承压,但是随着公司业务扩大,规模优势凸显,叠加成本管控成效显著,且储能温控、轨道交通温控等高毛利业务占比不断提升。

  

  业务覆盖面广,机房温控业务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分为机房温控、户外机柜温控、轨交列车温控、新能源车用温控(主要是电动客车温控)与其他主营业务(电子散热、空气环境机等目前收入规模较小的业务)。

  其中机房温控板块中主要是数据中心温控设备,是收入贡献最大的业务且占比稳定(约50%),近年来由于受到产品组合变化、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该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室外机柜温控是公司第二大业务板块,主要包括通信机柜温控与储能温控等,2020年占比有所下降,是因为2019年ETC桥架应用的突发性需求不再延续。

  同时由于收入组合的变化,导致2020年毛利率同比下降。但由于拓展了储能等高毛利业务,2021H1该业务毛利率显著回升。

  

  精密温控:助力新能源与绿色科技,未来大有可为

  机房温控:数据中心建设必要环节,碳中和背景下有望受益

  数据爆发将推动数据中心行业快速成长。

  受益于近年来云计算、5G商用、物联网等行业的发展,全球数据量与数据流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数据中心作为网络数据存储与传输的重要节点,在数据量暴增的背景下显著受益。

  2019年/2020年,移动互联网数据接入流量分别为1220/1656亿GB,同比增长72%/36%。

  数据流量的爆发增长将带动数据中心需求提升,中国信通院预测 IDC 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5952亿元,5 年 CAGR 可达到 24.7%。

  

  机房温控是数据中心的必要设备,下游景气与高端化推动行业加速扩张。

  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需要稳定运行环境,所以机房温控设备是数据中心的必要设备。下游数据中心行业的快速运行无疑将带动机房温控的需求增加。

  ICT Research 预测,截至 2019 年,中国机房温控设备市场规模约 60 亿,2015~2019年 CAGR 约为 10%。

  我们认为随着数据中心需求的持续景气以及“碳中和”背景下国产 IDC 制冷设备走向高端化,未来机房温控市场将有望加速扩张。

  Gartner 预测,2026年机房温控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150 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5%。

  

  “碳中和”背景下,PUE 限制推动机房温控高端化发展。

  数据中心作为社会用电大户,近两年由于云计算、物联网等行业的催化,其电力消耗占比正在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张而逐年升高。

  根据 ICT Research 的统计,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已经增长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2.2%,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PUE 是国内外数据中心普遍接受和采用的一种衡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能效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PUE=数据中心总耗电÷ IT 设备耗电。

  据CDCC《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白皮书》,PUE 为 1.98 / 1.5 / 1.3时温控系统的能耗占比分别为 38%/26%/17.5%,说明提升机房温控效率是降低数据中心 PUE 的有效手段。对数据中心 PUE 的限制将望推动我国机房温控向高端化发展。

  

  今年国家各地区政策继续鼓励低能耗指标的数据中心建设,尤其是对于价值量较高的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其中,全国的 PUE 到 2023 年底应降低到 1.3 以下,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 PUE 值不能高于 1.4,且在此基础上 PUE 值越低越能受到相关扶持。

  由于 PUE 主要取决于温控系统的能耗,所以低 PUE 的政策对数据中心制冷设备的能效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推动数据中心中制冷设备的高端化,从而提高制冷设备在数据中心建设中的价值量。

  

  

  国内厂商优势显著。

  目前我国机房温控的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呈现维谛技术(艾默生)领先,多家国产厂商随后的“一超多强”局面。

  近年来行业集中度上升,CR5 从2014年的 62.9%提高到了2019年的 70.5%。

  行业整体出现国外厂商渐渐出局的趋势,2014年 CR5 中仅有两家中国厂商(CR5 依次为维谛、施耐德、佳力图、世图兹与依米康),近年来除了维谛份额常年维持在 30%左右,其他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19年国内 CR5 除维谛技术外均为国产厂商。

  国产机房温控龙头近年来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如佳力图市占率从2014年的 8.4%提高到了 2019 年的 11.8%,未来随着国外厂商的进一步退出,公司份额有望进一步上升。

  

  

  通信基站温控:预计未来需求持续增长,边缘节点推动长尾增长

  我们预测未来 3 年每年新建 5G 基站保持 60 万站以上规模,有望持续拉动通信基站温控市场。5G 相比 4G 工作频率更高、覆盖半径更小,我们认为 5G 基站建设数量显著高于 4G 基站。另外 5G 基站的功耗是 4G 基站的 2~3 倍,对温控节能设备和散热产品的需求将更显著。

  

  通信基站机柜温控市场空间测算:

  目前市场上缺少基站温控市场的测算,我们在此提供测算思路:单个 5G 基站中温控的能耗,乘以每瓦制冷成本,得到单个基站的温控成本。

  根据通信人家园和 Focusone 数据,单个基站满负荷运行时的温控能耗最高为:3852×56%=2157W 。

  以英维克常见的户外机柜通信温控产品EC15HDNC1J为例, EC15HDNC1J 的制冷功率 600W,采购成本 1200 元/台(百度爱采购网站),则每瓦制冷成本 2 元,由此可测算得出,单个基站温控成本约为 4300 元。

  按照我们预测的新增 5G 基站数量,乘以 4300 元温控成本,我们预计 2021~2024 年通信基站机柜温控市场规模接近 30 亿元.

  

  与 4G 相比,边缘计算推动 5G 机柜温控长尾需求。

  边缘计算是指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1年中国边缘计算市场规模预计达 325.3 亿元,同比增长 63.1%。与 4G 相比,5G 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等优点,随着边缘计算在处理“海量小数据”等场景的应用,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将贯穿 5G 中后期发展阶段。

  受益于此,即使在未来 5G 建设高峰过去,通信机柜温控需求仍有望维持。

  

  储能温控:碳中和背景下,乘“清洁能源+储能技术”趋势之风

  全球:守住 1.5℃控温线,各国纷纷提出碳净零排放时间表。

  2016年 4 月,全世界 178 个缔约方签署通过《巴黎协定》,设定长期目标为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幅度控制在 2℃以内。

  2018年 10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发布“IPCC 1.5℃特别报告”,报告提出全球2050年要实现“零净排放”(即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完全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各国纷纷出台限制碳排放的规划文书和碳中和时间表。

  中国:明确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和储能应用。

  2021年 10 月 30 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指出我国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9 月 22 日,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

  意见明确指出,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新能源发电规模目标明确,储能配额鼓励储能行业快速发展。

  2021年10月24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湖南等6省份提出储能规模目标。内蒙古等16省份全面推广“新能源+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规划10%以上的储能配额,实现储能与新能源电源的深度融合。此外,广东等省份为储能项目给予补贴,这些举措将进一步鼓励储能市场发展。

  

  

  储能技术:把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使用的技术。

  广义的储能指任意两种能量的转换,目前的储能技术主要指其他能量和电能的转换:

  在电网负荷低时将电能以化学能、氢能、热能(内能)等其他形式储存起来,在电网高负荷时输出电能。储存的能量可以用做应急能源,也可以用于削峰填谷,主动减轻电网波动,从而跨时段、跨季节地解决电网被动调节负担。

  储能技术是支撑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稳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根据能量的储存形式不同,可以将储能技术划分为热储能、电储能、氢储能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抽水储能和电化学储能,而电化学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比 92%(见图 34)。

  

  储能技术存量以抽水蓄能为主,增量以电化学储能为主。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平均系统成本快速下降,以锂离子电池作为介质的电化学储能方式与抽水储能方式相比,成本劣势逐步缩小,比能量高、循环特性好、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得以彰显,更适合快速调峰场景。

  因此(根据 CNESA 数据)在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中,尽管抽水储能的存量仍有90%,但增量中电化学储能高达75%。

  此外,抽水储能对环境、地理地址提出高要求,不适合水资源匮乏、地势平坦地区,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电化学储能在新增储能市场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温控设备对于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会导致电池性能显著下降。

  由于储能电池要部署在电厂与电网周边,通常外界环境较为复杂与恶劣。

  过低的温度会提高电池内阻,电化学反应速度放慢,从而进一步极化内阻增加,最终影响到电池的放电容量与放电电压,影响电池功率和能量的输出。

  而201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研究表明由于电池中锂沉积速率在过热区域上会提高几个数量级,最终导致锂枝晶的快速生长和电池短路,会严重影响锂电池寿命。

  所以储能温控设备对于电化学储能应用至关重要。

  

  电化学储能市场爆发式发展,储能温控行业需求旺盛。

  近年来,在全球“碳中和”政策的驱动下,电化学储能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根据 CNESA 统计,全球/中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规模从 2015 年的 378.8MW/35.2MW 提高到了2020年的 4726.8MW/1559.6MW,5 年 CAGE 分别达到 113%/66%。

  同时 CNESA 预测,保守场景下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规模有望达到 12.9GW,5 年 CAGR 达到 53%。

  而在理想场景下,2025年中国新增电化学储能规模有望达到 23.1GW,5 年 CAGR 达到 71%。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电化学储能行业将有望保持高速成长态势,储能温控作为电化学储能行业的必要环节将得到显著利好。

  

  英维克:稀缺的“平台型”公司,整合各个细分市场

  公司优势:需求为导向的平台化研发体系,整合不同情境下的细分温控市场温控技术在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储能、电子器件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占总成本的价值量普遍较低。

  面对诸多零散的细分市场,温控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产品形态差异很大,但在底层拥有共同的技术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复用性,如:先进热管理设计技术、流动控制设计技术、先进材料设计技术等。

  内部研发维度:英维克打造高效技术管理平台,打通不同应用场景,依托创新技术研究院,组建联合实验室,与高校等外部研究机构合作,发挥底层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维持技术先发优势,不断占领新技术高地。

  外部需求维度:公司秉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着力研究不同行业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增加客户粘性的同时提高自身份额、拓展新市场。

  

  数据中心温控业务:积极布局间接蒸发冷却、液冷等先进温控方案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与液冷是目前数据中心行业中降低 PUE 的有效方案。间接蒸发冷却技术是数据中心机房室内送风与室外新风间接接触进行显热量的交换,利用通过蒸发加湿得到的室外侧空气湿球温度和数据中心内部的回风温度的温差,通过管壁的热传导将服务器的热量传递给室外侧空气的过程,从而达到冷却数据中心的目的。

  液冷是利用工作流体作为热量传输的媒介,将热量由热区传递到远处再进行冷却。

  根据 OFweek 数据,相对于传统风冷技术,液冷技术同体积液体带走的热量是同体积空气的近 3000 倍,液体导热能力是空气的 25 倍,且液冷系统约比风冷系统节省电量30%~50%。

  据赛迪顾问预测,2025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可达 1283 亿元,乐观估计可达 1330 亿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工信部数据,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液冷方案的 PUE 值可分别达 1.13、1.08,相较于风冷解决方案、冷冻水自然冷方案、直接蒸发冷却方案的 1.55 / 1.35 / 1.16 具有明显的优势。

  

  公司全面积极布局间接蒸发冷却与液冷方案。

  英维克是最早将该技术导入数据中心规模商用的公司。

  河北张家口怀来官厅湖新媒体大数据项目采用英维克的 XFlex 模块化,成为国内首个间接蒸发自然冷却模块数据中心。

  英维克的 XFlex 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实现 PUE 全年低于 1.2,85%以上的时间实现自然冷却,运行成本节约 60%。

  同时英维克积极拓展液冷解决方案,采用端到端全链条自主技术,在满足服务器高热密度散热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

  目前,英维克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已实现单机柜 200kW 批量应用,并在超高算力场景实现商用。

  

  机柜温控业务:通信温控老牌劲旅,储能温控绝对龙头

  通信户外机柜散热领域老牌劲旅,现已成为储能温控领域龙头。

  公司在 2020 年上半年就实现了用于 5G 基站户外柜的部分机柜散热产品的规模发货。

  除了华为之外,其他主力客户还包括中国铁塔、中兴通讯、中国铁塔、诺基亚、爱立信、沃达丰、联通、移动、电信、科信技术、Eltek 等。

  公司作为 4G 时代的基站温控领头羊,凭借技术优势和研发实力,在 5G 时代仍然持有龙头地位。

  同时英维克基于对电池温控技术的多年积累,目前已经成为一家能够提供全链条储能温控解决方案的公司,包括风冷以及水冷等各项技术。

  目前产品包括可覆盖由于储能室外柜的 MC 系列风冷温控设备、用于储能集装箱的 MC 系列风冷温控设备、用于储能水冷技术的 EMW 系列冷水机等。

  冷量跨度从 3kW~100kW,满足 0.3MWh~3MWh 的各类储能应用场景,是目前业内储能布局最为领先的厂商。目前储能温控市场空间较小,且行业的定制化属性突出,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英维克市场份额较高。

  

  其他业务:轨道交通温控与新能源客车温控

  收购上海科泰,进入轨道交通温控领域。

  2018 年,公司收购上海科泰为全资子公司,增加了地铁列车温控及架修服务的业务。

  公司将列车温控产品销售给中车长客、中车浦镇、申通北车等主机厂,最终服务于各城市的地铁。

  地铁温控销售方面,公司在上海地铁、苏州地铁的温控市场份额较大,并开拓郑州地铁、无锡地铁等新客户。

  地铁温控架修方面,累计维修量和维护时间居于国内前列,已服务上海、深圳、广州等地铁公司。

  未来增长:传统优势地域苏州和上海 2018~2023 年分别规划新建里程 137.4 公里、 286.1 公里;新开拓客户郑州 2019~2024 年计划新建里程 159.6 公里。

  2021 年上半年由于所在城市新建项目启动滞后,在手订单执行受制于整机厂的需求节奏,业绩同比下降 6%,但公司公告表示在手订单将在未来 3 年内逐步确认收入,未来增长动力仍在。

  

  轨交业务收入增长加快,盈利能力较为稳定。

  从 2018 年的 1.15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2.87 亿元,毛利率维持在 40%左右。

  与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比较发现,我国人均城轨里程数仍有不小进步空间。

  据产业信息网测算,2021-2022 年我国城轨新增里程分别有望达 1200/1400 公里,公司未来有望持续受益,维持增长动力。

  

  新能源车用温控:拓展特种车辆业务,打开发展空间。

  目前公司客车温控主要是针对中、大型电动客车的电温控产品,包括在公交、通勤、旅运等具体的应用场合。

  直接客户包括比亚迪、申通、南龙、宇通等客车厂,产品应用于上海、深圳、天津、广州、重庆、南昌、海口等城市的公交集团。

  公司研发出低温增焓热泵技术、电池 PACK 与车厢温控合并冷源等新技术,并在相关产品中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显著提高产品竞争力,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市场。

  

  拓展重型卡车、冷链车等特种车辆业务。

  公司依托十余年制冷温控技术积累,近年来积极拓展新能源重型卡车、冷链物流车等特种车辆的温控和热管理产品。随着重卡/冷链车销量的不断攀升,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打破垄断助力新冠疫苗运输,彰显公司实力。

  新冠疫苗需要全过程严格温控,多数新冠疫苗产品需在 2~8℃的低温环境下储存和运输,要进行跨国长途航空运输难度较大。

  长期以来,医药航空冷链运输装备被国外企业垄断。

  2020年 12 月 31 日,民航局向中集集团颁发国内首张主动式温控航空箱的适航证,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集主动式温控航空箱所使用的精确温控系统由英维克定制开发和生产,打破国外垄断,彰显公司技术实力。

  

  潜在增长点:电子散热与空气环境机有望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电子散热:电子器件热密度不断攀升,英维克有望打破垄断

  电路集成度增加导致热密度不断攀升,散热对电子器件性能至关重要。

  随着电路集成度指数级增加,电子器件的性能提高,但功耗和热密度也随之攀升。

  2018 年,芯片最高功耗约 360W/cm2,最高热密度约 190W/ cm2。

  根据《半导体国际技术路线图(2013)》,未来芯片的平均热流密度可达 500W/cm2,局部可达 1000 W/cm2。温度过高会导致各类元器件性能下降,甚至直接产生故障,无法使用。

  电子器件故障原因中,55%是温度过高导致的。

  目前,热管理技术是制约电子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热管理设计是产品设计的重要一环。

  

  英维克发力高热密度电子器件散热,有望打破垄断。

  当前数据中心存在高热密度的趋势,其根源在于 CPU 等单颗电子器件热密度的上升。

  公司瞄准服务器、激光器、高密度电源、射频、光模块和军工领域的电子散热,从新型高效散热方式(如液冷和针对高热密度的风冷)入手,抓住贸易摩擦、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机会窗,现已完成供应商资格认证、产品定制开发测试等阶段。

  目前公司已推出 GPU 液冷板、CPU 水冷板等多项产品,实现小规模量产。

  电子散热细分领域较为分散,但市场潜力较大,公司作为中国大陆该领域的排头兵,未来有望打开海量市场。

  

  空气环境机:聚焦空气健康,培育高端需求

  健康空调关注度提升。

  根据中国家电网联合奥维云网共同发布的《2020 年中国健康家电白皮书》,受疫情影响,92%的消费者选购家电时特别关注健康功能。

  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的研究结果使空气健康备的关注度迅速提升:消费者关注的健康核心点中,空气健康占 31.6%。

  此外,74.9%的消费者能够认知健康空调的概念。根据中研网数据,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规模 2019 年达到 165 亿元,预测 2020 年达到 198 亿元,2025 年有望达到 877 亿元。

  

  为此,英维克推出 EBC 空气环境机,整合精密温控、调温新风、空气消毒、空气净化、空气检测、智能控湿六大功能于一体,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家电的需要。

  EBC 空气环境机售价在万元以上,瞄准高端健康家电市场,随着健康家电的市场关注度不断提升,有望成为业务增长点。

  

  风险因素

  1.市场竞争加剧;2.下游 5G、数据中心、储能等市场增速不及预期;3.疫情影响加剧;4.客户拓展不及预期;5.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

  1.数据中心温控业务为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我们认为在新基建与数字经济等政策以及数据爆发趋势下,数据中心未来将保持较快发展,公司需求端将有望维持。同时目前 PUE 限制政策有望推动 IDC 温控设备高端化,温控设备价值量有望提升。公司在间接蒸发冷却以及液冷布局较早,有望在高端产品竞争中占得先机。

  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机房温控节能设备收入同比+22%/+24%/+26%.

  毛利率方面,虽然近年来由于受到产品组合变化、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该公司机房温控节能设备毛利率有所下降,但是我们认为随着短期利空因素的出尽,公司机房温控节能设备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机房温控节能设备利润为 0.75/0.98/1.30 亿,同比+2%/+31%/+32%。

  2.我们预计在碳中和政策推动下,未来五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 CNESA 预测,保守场景下 2025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规模也将有望达到 12.9GW,5 年 CAGR 达到 53%。

  公司作为为国内储能温控龙头企业,需求端的激增有望转化为业绩的快速增长。

  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户外机柜温控节能设备收入同比+207%/+100%/+78%,在储能温控市场扩张中会有更多的玩家进入,公司此项业务毛利率与净利率会下滑,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储能温控业务利润为 0.42/0.80/1.38 亿,同比+196%/+93%/+72%。

  3.我们预测未来 3 年每年新建 5G 基站保持 60 万站以上规模,将持续拉动通信基站温控市场。

  同时我们认为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将贯穿 5G 中后期发展阶段,会带来通信机柜温控的长尾需求。同时我们假设如轨交温控以及新能源客车空调等毛利率较高的其他业务也稳步进展,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其他业务利润为 1.08/1.32/1.50 亿,同比+15%/+22%/+14%

  4.我们预计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稳定,各项费用率保持平稳。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22.54亿元/29.32亿元/38.74亿元,同比增长32.3%/30.1%/32.1%;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25/3.11/4.18亿元,对应2021-2023年EPS预测分别为0.67/0.93/1.25元。

  

  估值

  公司作为精密温控设备领军者,在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储能温控等多领域进行布局,是行业内稀缺的平台型公司,拥有通过底层技术平台整合各个细分领域的能力,成长确定性较高。同时未来几年我国储能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储能温控行业领先龙头,将有望充分受益。

  考虑到以上因素,公司应享受估值溢价。

  由于目前温控储能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较小,在公司收入占比较低,预计到2023 年方可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预计2023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达到 26%),故采用2023 年作为估值基准。

  我们采用分布估值法,认为公司储能温控业务未来具有较高的成长弹性,利润增速较高,故给予该业务2023年 70 倍 PE 估值(对应2023年净利率增速 72%),对应市值 97 亿元。

  我们给予 IDC 业务 30 倍估值(对应2023年净利率增速 32%),对应市值 39 亿元。

  同时我们给予公司其他业务 20 倍估值(对应2023年净利率增 14%,但考虑到公司平台化能力的稀缺性,参考行业其他可比公司,我们给予一定的估值溢价),对应市值 30 亿元。

  我们加总得到公司在2023年的合理市值为 166 亿,对应目标价 50 元。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