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爱尔眼科(300015)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爱尔眼科、陈邦“谋百年”冷思

http://www.chaguwang.cn  2022-04-06  爱尔眼科内幕信息

来源 :铑财2022-04-06

  持续500多天的爱艾“口水战”,又起波澜。

  4月2日,当事医生王勇首次对外发声:艾芬视网膜脱离与手术没直接关联,最好方式是走司法途径、申请第三方医疗鉴定,“但艾芬女士说什么都不去。”

  4月5日,艾芬回应媒体称,不是不愿走司法等途径,而是需先收集证据。”“我在爱尔眼科做了很多检查,检查结果都没给我。做手术的机器会自动拍摄视频,视频也没有给我,我从头到尾都在找他们要,直到今天,也没给我一张照片和视频。”

  孰是孰非,仍要留给时间作答。

  但可肯定的是,医患纠纷从来不是加分项。旷日持久的口水战、叠加当事人的抗疫医生身份,让爱尔眼科饱受质疑烦恼。

  01

  高增人设不在?眼茅“闹心事”

  进入2022,“眼茅”仍比较烦。

  3月9日,因利用虚假标价诱导消费者交易,淮北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被罚1560元。

  3月7日,因发布违法广告,许昌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被罚3万元。

  3月1日,广西来宾市爱尔眼科医院因使用过期试剂盒累计1600次被罚款25000元,并没收相关医疗器械。

  2月17日,重庆万州爱尔眼科也因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被重庆市万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万元并责令限期改正。

  违规罚单之外,3月2日,富时罗素宣布了对富时中国50指数、富时中国A50等指数的季度审核变更结果,爱尔眼科被剔除出富时中国A50成分股。

  同时,艾芬死磕也有扩容之势,开年就在社交媒体晒出宿迁爱尔眼科医院手术回扣等明细,质疑其合规治理水平。

  一波波“闹心”事侵袭、新老问题多维交织,也牵扯市场信心,截止4月6日收盘价31.70元,相比开年的42.21元,缩水二成;相较2021年7月初高点,市值更缩水超2000亿。

  昔日王者如何消逝烦恼,“眼茅”究竟价值成色几何?

  公开信息显示,爱尔眼科于2003年成立,2009年以“民营医疗上市第一股”登陆创业板。创始人陈邦曾坦言:“如果不是借助市场提供的平台,爱尔的体量可能只会有目前的五分之一。”

  2021年2月,爱尔股价创出年内新高92.69元/股,按照当时42.21亿的总股本计,市值3912亿元,堪称妥妥“眼茅”。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眼科是一个兼具严肃医疗及消费属性的疾病领域。在当前医保控费、药品与耗材集采背景下,眼科投资机会显得非常珍贵。作为全球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企业,爱尔眼科市场份额、业绩表现具有龙头占位,价值无需累言。

  财报显示,爱尔眼科2009年营收6亿元,2020年接近120亿元,增幅达到惊人的18.83倍;净利也从0.9亿元增至17.2亿元,增幅超18倍。

  中金公司研报称,按2020年收入计,爱尔眼科约占民营眼病市场的32.5%份额,龙头地位明显。

  那么,十年近二十倍的高成长龙头,何以股价不香了?

  首先,与业绩放缓不无关系。

  2021年前三季,爱尔累计营收115.96亿元,同比增长35.38%;归母净利20.03亿元,同比增长29.59%。

  但第三季营收42.48亿元,同比下降3.48%,归母净利8.88亿元,同比增加2.05%,扣非后归母净利9.48亿元,同比下降5.38%。

  看预期下菜碟的资本市场,成长性是一切。第三季的营收、扣非归母净利下跌,自然不是加分项。是否高增人设不在?

  要知道,爱尔眼科曾是机构眼中香饽饽。2020年中报时,有676家机构参与,共持仓23.88亿股,占总股本比约六成,妥妥抱团股;而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曾位列第五、第九的高瓴资本和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已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消失。

  由此,开文的市值大缩水就不足为奇。是白马失色、“泡沫”破裂,还是价值理性回归?

  3月15日,一份卫健委体改司请信息所、有关协会有关专家,协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的邀请函在网络中流传。

  具体内容涵盖: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是否符合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是否会在医疗行业内产生不良示范效应等。

  一时风声鹤唳,当日爱尔眼科股价跌超11%。看看去年的教培业,营利性医疗机构强监管要来了?

  对此,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在朋友圈回应,国家支持社会办医,从来没变。

  “优秀的营利性医院上市融资,利用社会资本扩大服务供给,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求,既是健康中国的生力军,也是慈善公益的践行者。当然,无论公立还是民营,都要以患者为中心规范运行。”

  的确,没有实锤消息,一切猜测、断定都有失偏颇、不够公允。

  但可肯定的是,从当日股价波动看,市场对此很重视。作为行业龙头,万众瞩目、牵一发动全身,向阳而生、合规经营、保持行业敬畏总是没有错。

  02

  内控漏洞艾芬之问

  没错,眼科是一门大生意,也是一门专生意、精生意。规模体量只是表象,服务品质、口碑体验、合规实操才是第一位。

  2022年2月18日,爱尔眼科披露的定增预案修订稿(第六次修订)提到,报告期内,其存在因违法违规受到行政处罚79项,罚款金额合计200.86万元,主要涉医疗广告、卫生监管、消防等方面。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占比超过1%的子公司受到的所有行政处罚,以及单笔处罚金额大于5万元的主要行政处罚涉26家医院,包括广州爱尔、兰州爱尔、资阳爱尔、合肥爱尔、北京爱尔等。

  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身处医疗赛道,爱尔眼科的生意是建立在患者身体健康、口碑体验之上,品控风控是根基,容不得太多粗放运营。如屡因负面消息出现在公众视野,很难保证患者能继续相信这一医疗品牌,从而波及业绩成长性、发展稳健力。

  2022年1月6日,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在医疗事故纠纷一年后,曝料“爱尔眼科行贿”,并陆续更新受贿人员的各项信息,甚至具体到金额、开户行、手术费等详细信息。

  微博中,艾芬质疑爱尔眼科,“如此大的金额,如此众多的人群,是否构成行贿罪?”

  图片

  2022年1月9日晚,涉事医院宿迁爱尔眼科医院回应称,“目前网传的信息,该院于2019年已按董事会相关要求进行整改,严肃处理了违规员工,并撤换管理团队。”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背景下,不少知名眼科医生会在公立、民营医院同时执业,如公立医院手术排期紧,医生会将患者介绍到自己执业的民营医院手术。真正的转介费,应属企业市场推广与市场开发费用的一部分,并无法律禁止性规定。但这个灰色地带,确实也易滋生暗箱操作,企业需谨慎对待,建立相应风控内控体系。

  并非刻意夸言。往期看,爱尔眼科存在实锤处罚。2020年6月17日,河北衡水市监局下发处罚文件,对衡水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处以19万元罚款,事由是该单位通过医生介绍患者,按手术费一定比例转账给推荐医生。

  同时,艾芬这场死磕风波,也需引起爱尔眼科深思。

  风起于一场医疗事故。2020年12月31日艾芬发微博称,她在爱尔眼科接受晶体植入手术,因前期检查不彻底导致视网膜脱落。

  2021年1月4日,爱尔眼科公告称视网膜脱落与手术无关。一时,双方各执一词。

  这一拉扯,就一年多。冗长的口水战、当事人的医生身份,让不少舆论重新审视这个眼科巨头的产品服务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白内障手术给爱尔带来的营收不断增加。2018年到2020年,营收分别是15.44亿元、17.60亿元和19.61亿元,对总营收的贡献比分别为19.29%、17.62%和16.46%。

  财报曾指出:随着消费转型升级,白内障业务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复明性白内障向屈光性白内障升级。这些“业务升级”确保了项目的稳定增长,而艾芬所做的高端“多焦晶体”曾被作为“转型案例”提到。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14年到2020年,爱尔眼科作为被告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共75起,赔偿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欣喜的是,黑猫投诉上爱尔眼科投诉并不多。

  但不少直指关键问题:如诊断失误造成经济损失和眼疾至今未愈、院方蛮横不认;为推高价产品夸大效果并隐匿缺陷;半飞秒精雕c+手术效果不好,不负责等。

  图片

  上述投诉均已经过平台审核。

  行业分析师李晨认为,医疗事故的确有一定概率,事实真相需等调查结果出来才能下定论。不过医疗服务无小事,事关患者身心。医者仁心,查漏补缺、及时精进总是好的。毕竟这涉及从业者的价值核心。

  2021年7月,爱尔眼科首次披露35亿元的再融募集书。深交所在第二轮问询中,要求爱尔眼科说明艾芬晒出的支付回扣所涉医院与公司关系,是否属于授权许可使用商标字号医院,是否需对涉事医院支付回扣行为承担相关责任等。

  2022年3月7日,深交所进行第三次问询,要求爱尔眼科说明,对商标字号许可使用业务模式的披露情况,普通患者能否有效区分公司自有医院与许可使用“爱尔”字号的相关医院,如何保障患者知情权等。

  03

  并购是与非

  警惕扩张“后遗症”

  不算苛求。

  审视爱尔眼科,王者体量离不开高速扩张。

  公开资料显示,其扩张主要采取两种途径,即开设与收购以及通过产业并购基金收购。

  产业基金收购的标的,交给爱尔眼科经营,待达到一定盈利能力后,爱尔眼科再进行收购。新开设医院,一般由爱尔眼科和合伙人联合投资,待新医院达到一定盈利水平,爱尔眼科通过发行股份进行收购。

  2015年12月,爱尔眼科完成第一笔海外并购,耗资1.75亿元收购了亚洲医疗集团100%股权、亚洲护眼85%和亚洲医疗服务香港公司80%股权。2017年,又耗资约11.53亿元收购欧洲最大的连锁眼科医疗机构Clinica Baviera90%股权。后者于2007年在西班牙证券交易所上市,旗下有76家治疗中心。

  大手笔买买买,爱尔眼科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2008年,上市前一年,爱尔眼科总资产、营收分别为3.97亿元、4.3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0.61亿元。

  2021前三季,为115.96亿元、21.75亿元,已是2008年全年的约25倍、34倍。截止2021年9月底,总资产达218.17亿元,累计增长约54倍。

  据BT财经统计,即使疫情期间,爱尔眼科也在高速扩张。以2021年为例,在全国并购30家眼科医院,仅12月就用股权收购方式吞并14家医院,涉及金额5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通过低风险“体外培养”方式,能保证既定扩张速率。同时项目不纳入报表,很好避免常见的“新开辟业务亏损,导致拖累整体业绩”问题。一旦孵化成功,便纳入并表,优化上市公司业绩,这成就了爱尔眼科的高增大体量,但也为整体管控、运营带来挑战。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收购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并非简单一买了之。极度考验企业的标的选择、业务协同及综合运管能力。孵化标的本身医疗水平本参差不齐、一旦超出驾驭力或市场突变,易增加业绩压力、出现风控品控乱象。同时,如项目出现高溢价收购,也带来高商誉,还易陷入利益输送,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质疑。陷入扩张后遗症。

  2018年-2020年,爱尔眼科商誉初始金额分别为21.89亿元、30.83亿元、46.66亿元,占资产总额分别为22.74%、25.92%、30.03%。

  截至2021年9月30日,爱尔眼科商誉41.26亿元,而净利为20.03亿元。

  另一厢,体量扩张不止带来收入增加,也带来费用支出增加。

  2021年1-9月,爱尔眼科销售费11.07亿元,同比增长49.43%,其解释称主要系经营规模扩大、推广活动增加、市场人员薪酬支出增加所致。

  相比之下,研发投入占比几乎停滞、甚至出现下滑。2018年-2021年9月,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22%、1.53%、1.38%、1.36%。

  不禁发问,规模之外,“眼茅”发展质量如何、核心医疗能力、技术实力如何?

  规模速度,并非万能药吗,边际效应、衍生风险不可忽视。是否需警惕大而不强的规模陷阱?什么才是真正的规模效应、规模效率呢?

  04

  谋百年!初心回归

  不是苛问。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019年,爱尔眼科上市10周年时,创始人陈邦公开表示,爱尔要做百年爱尔,目前仍是少年。

  诚然,眼科赛道广袤。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眼科市场总体规模已达1700亿元,其中眼科服务市场1240亿元,占比73%;眼科器械市场267亿元,占比16%;眼科用药市场193亿元,占比11%。

  可见,相比广阔市场,王者爱尔眼科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中金公司认为,随着国内居民眼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消费意愿及能力增强,眼科医疗行业将拥有持续扩容的庞大患者群体和诊疗需求,未来行业空间广阔。

  不过,大市场也意味大竞争。据动脉网统计,2021年以来,近100家VC/PE都在投眼科赛道,融资总额超8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其中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

  爱尔眼科之外,2020年以来,何氏眼科、华夏眼科、普瑞眼科等民营眼科医院扎堆冲刺IPO,何氏眼科已于2022年2月通过创业板注册。此外,朝聚眼科、兆科眼科已相继登陆港交所。

  后浪咄咄逼人、群雄逐鹿中,爱尔眼科也没多少试错、任性机会。

  医药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表示,眼科属于专科治疗领域,目前专科领域盈利性都较好,但这两年爱尔眼科医疗纠纷、回扣丑闻不断,导致市值持续下滑,当然也有资本市场对其市值理性回调的因素。目前爱尔眼科还是眼科领域最大的上市公司,其他企业要超越爱尔眼科,还是有很大难度。

  的确,对比同为上市企业的光正眼科和希玛眼科,营收之和不及爱尔眼科的十分之一,市值更不在一个量级。

  毛利率更是不断攀升。2017年-2020年分别为46.28%、47%、49.3%、51.03%,2021年前三季更达到51.31%。

  平心而论,这也是爱尔运营效率提升的一个表现。

  如能把控好扩张节奏、高效整合,夯实人才、团队、制度等品控风控匹配,逐渐发挥出既大又强、既快又优的规模效应,爱尔眼科不缺价值翻盘。

  2020年,陈邦曾言:爱尔不是为了做眼科而做眼科,为了做医疗而做医疗,而是因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老百姓需要……

  艾芬事件之后,陈邦曾说,深夜里,不断警醒自己,创业时那份初心还在吗?

  2021年度计划中,爱尔眼科更宣布,要全面开启新十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坚持规范经营、创新服务,强化医疗质量管控……

  2022年1月29日,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发布《致全体爱尔人的一封信》。“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是否遗留下了诸多问题?……在跑步前进的同时,是否忽略了细节的管控?”“要全面拥抱社会监督,推动自我革新”,“对于社会监督,一经相关调查确认属实,将立刻处理,及时回应,迅速整改,绝不推脱。”

  字斟句酌,不乏初心回归、痛定思痛、蜕变蝶变。

  没错,治大企如烹小鲜。谋百年的经营目标下,爱尔眼科仍是自我革新、自我成长的“少年”。市场也应给其更多信任与耐心。

  只是,认识到位只是蝶变前提,能否知行合一、上下一体、高效高质才是关键。

  从善如流、向阳而生!谋百年大志背后,仍是一场冰火淬炼。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