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中来股份(300393)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三大预期重塑,戴维斯双击开启——中来股份(300393)深度报告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2-06  中来股份内幕信息

来源 :新浪财经2023-02-06

  

  中来股份是一家什么公司?

  公司起家于背板业务,目前形成了光伏背板、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EPC)三大业务板块。公司首创涂覆型背板及透明背板,是全球市占率第一的背板生产商;公司TOPCon电池技术工艺独特且积累深厚,是当前具有TOPCon成熟产能的稀缺标的;公司布局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分布式电站EPC业务,2022年装机量居行业前列。

  本报告进一步分析可知,公司三大业务均处于行业上行期,2023年业绩弹性大,公司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我们怎么看待公司的成长逻辑?

  公司自研TOPCon2.0技术,该平台以POPAID设备为核心标志,并于2022年实现量产,有望成为公司盈利的主要增量来源;公司三大产品线捷报频传,行业内脱颖而出;公司控制权转让获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浙能电力入主公司几成定局。基于以上三大亮点,我们认为市场或重塑对公司的预期,公司基本面有望重估。

  1)中来TOPCon2.0被低估 VS中来TOPCon2.0有望成为主流路线

  目前市场上TOPCon技术路线形成了LPCVD、PECVD及PVD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主要区别在于隧穿氧化层及掺杂多晶硅层的制备方法。中来TOPCon2.0技术采用PVD的方式,实现隧穿氧化层、Poly层的一体式沉积,可做到原位掺杂,实现单面无绕镀沉积;其将TOPCon工序由12道缩短到9道,良率达97%以上,目前量产效率达25%,且保留了向TOPCon3.0的升级空间。

  市场对公司最大的预期差来自中来TOPCon2.0技术与其核心POPAID设备的成熟与否:目前市场上采用POPAID设备的企业不多,因此POPAI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量产效率、提高电池良率的优点被低估。我们看好公司的TOPCon2.0技术与其核心POPAID设备,原因有两方面:①公司自研TOPCon2.0技术,打造基于POPAID设备的独特供应商体系,有利于产能快速扩张及技术壁垒的打造;②截至2023年1月5日,公司基于POPAID平台的16GW项目中,一期8GW中4GW部分产线已实现量产,1月底预计全面量产;一期剩余4GW预计2023Q1完成设备安装;POPAID平台量产迅速推进。基于此,我们认为,中来TOPCon2.0技术有望成为与LPCVD、PECVD并驾齐驱的TOPCon三种路线之一,该技术的产业化是公司未来盈利增量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公司估值的核心变量。

  2)产品线表现平庸VS 产品竞争力强劲

  公司自2018年推出TOPCon 产品以来,其量产进度和效果屡受质疑;背板业务曾受海外竞争、原材料垄断等影响,市占率较低;光伏应用系统业务曾主要采用赊销模式,导致资金占用压力大。现阶段,公司TOPCon2.0量产顺利,成为市场稀缺产能;公司向沙特阿克瓦电力公司供应组件,巩固中东“第一N型组件供应商”地位。背板方面,2021年以来,公司背板国内市占率达25%,涂覆型和透明背板技术独步产业。光伏应用系统方面,公司通过绑定中电投锁定五年不少于7.2GW的EPC需求,其中首年2021年为1.2GW,后四年为1.5GW。

  3)股权转让方案频频难产VS浙能电力入主公司几成定局

  公司此前曾尝试与乌江能源、杭锅股份、姜堰道得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均未获推进。2022年11月,公司同浙能电力签署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协议;2023年1月3日,此次转让获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1月19日,反垄断审查通过,股份转让协议生效。浙能电力预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有望带来两大协同:1)提供运营资金;2)带来销售渠道协同。本次控制权收购的对价是17.18元/股,为中来股份的长期价值做了锚定。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根据业务拆分及盈利预测模型,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17.48/201.53/308.7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5/12.31/20.3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9.5/16.3/9.9倍。公司以技术驱动成长,随着先进产能不断投产,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在背板、电池及组件、分布式光伏系统业务三轮驱动下业绩加速释放,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的风险;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报使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正文分析

  1 公司概况

  1.1 简介:聚焦光伏,不断拓展产品布局

  公司于2008年成立,顺产业链布局了背板、电池、组件、光伏系统业务,是全球领先的N型单晶双面电池制造商及全球领先的背板制造商。

  2008-2012年,蓄力光伏行业。公司从光伏背板业务起家,自主开发了涂覆型背板,是高新技术企业。

  2012-2018年,强化产品布局与研发。公司光伏背板、电池的多项技术获得国内外知名认证;积极布局N型高效电池技术,切入高效电池及组件领域;进入户用分布式光伏市场,布局产业一体化。

  2018年至今,锚定TOPCon。2018年起,公司顺应光伏电池发展趋势,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量产N型TOPCon电池;承接大型电站项目,在电池技术、工艺、效率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竞争力。此后,公司一直在TOPCon电池路线深耕细作。

  公司具有完整的光伏背板、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三大业务产业线。公司业务布局具有一体化协同优势,分布如下:

  1.2 业绩:营收表现亮眼,盈利能力改善

  公司营收快速增长,近年来业绩表现亮眼。2019年以来,公司受益于光伏行业政策利好、下游需求强劲,营收体量迅速扩大。截至2022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6.24亿元,同比增长84.48%;其中第二季度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最为显著,期内实现营收26.28亿元,同比增长111.7%。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润12.46亿元,同比增长181.3%;实现归母净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365.9%。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盈利改善,毛利率、净利率提升。公司毛利润在2019-2021年呈逐年下滑趋势,主要系公司主营业务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在行业上游硅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2022年起,公司背板、组件、EPC的毛利率修复,毛利率、净利率在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至16.36%、4.50%。

  成本控制能力提高,销售、管理费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起,受益于公司销售规模扩大,降本增效显著,公司销售费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从2019年的2.43%降低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1.15%。其中2021年销售费用率上升系当期销售量增加、相关职工薪酬增加、销售佣金提升所致。2017年起,公司导入MES系统并强化自身6S管理模式后,管理费用率不断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为3.13%。

  重视研发,持续迭代TOPCon技术。2019年,公司研发成功透明网格系列背板、推出TOPCon1.0技术,研发人数增幅明显;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再次加码,推出独创的中来TOPCon2.0技术;2021年起,公司继续布局TOPCon3.0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增至18.77%。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支出达1.91亿元,研发费用率为2.51%。

  1.3 控制权:浙能电力预计入主公司

  控制权转让获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2022年11月10日,公司实际控制人林建伟/张育正夫妇与浙能电力(600023.SH)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及《表决权委托协议》。协议约定,张育政女士将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持有的公司1.0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9.70%)无限售流通股转让给浙能电力,林建伟先生将在前述股份完成过户登记之日起36个月内,不可撤销的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0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浙能电力行使。交易完成后,浙能电力将持有公司股份1.06亿股,并控制公司2.15亿股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19.70%),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浙能电力,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浙江省国资委。2023年1月3日,此次控制权转让正式获得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1月19日,反垄断审查通过,股份转让协议生效。

  浙能电力入主对中来股份将产生积极效应。浙能电力坚持电力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积极布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其持有爱康光电、绿能电力、北仑发电等公司股份,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协同能力。浙能电力入主公司后,有望带来两大协同:1)通过银行信贷等方式提供运营资金,加速各业务产能落地;2)浙能电力的大股东是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光伏行业的重磅下游客户,有望带来销售渠道协同。本次控制权收购的对价是17.18元/股,为中来股份的长期价值做了锚定。

  2 细分业务一:TOPCon电池及组件

  2.1 产业链:产业链价格全线向下,电池片环节盈利不降反升

  2.1.1 大尺寸电池需求旺盛,但产能供给偏紧

  大尺寸电池降本增效显著,需求持续增加。2019年以来,光伏产业的降本之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尺寸化阶段(182及以上)。运用大尺寸硅片、电池片的高功率组件,使辅材用量边际增幅小于组件面积增幅,从而降低了大尺寸硅片、电池、组件、电站BOS的单瓦成本。据我们测算,166/182/210尺寸产品全价值链总非硅成本分别为3.69/3.26/3.18元/W,182/210相比166尺寸总成本至少下降0.43/0.51元/W。基于大尺寸电池降本增效的优点,根据PVinfolink预计,到2025年大尺寸电池市占率将超过94%,大尺寸电池渗透率迅速提高,需求旺盛。

  2022-2023年电池产能存在明显缺口,大尺寸产能供给偏紧。从供给端来看,2020年电池环节扩产了100GW的大尺寸PERC(182或210),几乎没有TOPCon与HJT投产;2021年电池扩产主要集中在Q1,Q2-Q4扩产规模持续降低。主要原因是:1)2021年硅料涨价,挤压下游电池片利润空间;2)TOPCon和HJT在2021年尚未达到产业化要求。截至2021年底预计电池行业名义产能超过350GW,但大尺寸产能预计为150GW左右,2021年后电池片普遍向大尺寸方向发展,因此电池片仍具备结构性缺口。从需求端来看,2022年全球的新增装机约240GW,按照80%产能利用率计算,则对应电池片需求约300GW,所以2022年电池片产能缺口大约为150GW。截至2022年底,大尺寸电池产能有望达到300GW,到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上升到350GW,按照80%产能利用率计算,则对应需求约为440GW,与2022年相比存在140GW的有效产能缺口,大尺寸产能供给在2022-2023年仍然偏紧。

  2.1.2 硅料降价,带动下游需求扩张

  硅料价格迎拐点,产业链价格全线下调。2022年11月下旬以来,硅料供给持续释放,降价预期陡增;电站端观望情绪浓厚,叠加年底淡季行情,导致需求疲软,价格博弈激烈。截至2022年12月21日,硅料/182硅片/182 PERC电池片/182 PERC组件价格相比2022年11月16日报价分别下跌16%/26%/15%/4%,光伏产业链价格全线向下。

  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转移,电池片环节盈利不降反升。上游硅料降价利好电池片有两层含义:1)在大尺寸电池供给偏紧的大背景下,电池片单瓦盈利能力保持良好。据我们测算,截至2022年12月21日,硅料/182硅片/182 PERC电池/182 PERC组件毛利分别为0.41/0.037/0.22/0.01元/W,其中电池环节毛利率为21.77%,环比上月提升5.76pct,展现出良好的单瓦盈利能力。

  2)产业链价格整体下降,刺激终端电站装机需求。近期,硅料降价带动产业链中枢价格持续下行,而国内的大型地面电站、工商业电站对成本价格敏感程度高,终端装机成本的边际改善将刺激装机需求。

  2.2 行业层面:TOPCon率先产业化,步入黄金投资期

  PERC电池效率接近极限,多种N型新技术接踵而至。目前主流的电池技术路径仍为PERC电池,量产效率2016-2021年从20.5%提升至23.1%,但是已逐步逼近理论极限效率,因此研发具有更高转换效率的新型高效电池十分必要。目前主流的三种技术路线分别为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HJT(异质结)、IBC(交指式背接触太阳电池)。

  TOPCon在2022年中期率先实现产业化,迎来黄金发展期。根据中泰机械团队在2022年8月23日发布的《扩产潮来袭,TOPCon迎来黄金投资期》的核心观点,TOPCon将成为2022-2023年电池扩产的主流路线,此处不再赘述。

  TOPCon迎来大规模量产,各大企业纷纷布局。2022-2023年为TOPCon扩产大年。2021Q1-2022H1,晶科、晶澳、中来、一道、钧达等多家企业都宣布了GW级的TOPCon产能扩充计划,近期新增的PERC产能也基本上都预留了升级TOPCon的空间,以备后续升级。根据我们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国内TOPCon电池已有产能超40GW、在建产能约60GW、规划产能超200GW。

  2023年的TOPcon产能具备稀缺性,盈利能力有望超预期。经过2019-2022年“战略相持期”的拉锯,目前TOPCon脱颖而出成为经过产业化验证的高效电池,40GW的已有产能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供需缺口较大;叠加电池片整体盈利能力上行背景,TOPCon的盈利能力有望超预期。同时考虑到隧穿层镀膜设备的产能瓶颈(主要集中于捷佳伟创和拉普拉斯两家核心供应商),TOPCon的投产进度可能不及市场预期,2023年其稀缺性有望持续凸显,盈利能力有保障。

  2.3 公司层面:TOPCon技术先行者,稀缺产能标的

  2.3.1 TOPCon领军者,核心设备、电池工艺一体化布局

  深耕TOPCon路线,迭代升级自成体系。2016-2018年,公司布局N-PERT技术,是业内率先将N型技术应用至量产的先行者。2018-2019年,公司基于N-PERT技术开发出TOPCon1.0技术。2020年,公司顺利完成N型TOPCon2.0技术储备,其除了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外,还兼具了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成本优势,为新一代高效TOPCon电池的量产铺平了道路。目前,公司在持续推进N型TOPCon3.0技术的研发,电池实验室效率已经实现26.1%。TOPCon3.0相较2.0技术将在效率提升及成本降低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有望实现非硅成本与PERC基本持平。

  依托TOPCon技术,建立“电池+组件一体化”体系。公司依托其在N型电池技术领域形成的优势,建立了JOLYWOOD和NIWA组件品牌,产品类型丰富,可有效响应市场对功率、价格等不同的需求。公司N型高效产品自2016年以来累计出货量已超过5.8GW,获得全球范围内多家客户的认可。

  TOPCon产能扩张提速,量产效率行业领先。公司自2018年确立TOPCon技术路线后加速扩张产能:2021年5月,公司在山西投资建设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截至2023年1月5日,该项目一期8GW中首批4GW项目部分产线已实现量产,计划于2023年1月底全面量产;一期剩余4GW项目设备正在逐步进场,预计2023年一季度完成设备安装工作。中来TOPCon2.0电池量产效率达25%(16主栅),为行业领先水平。

  2.3.2 开创中来TOPCon2.0技术,优化产品性能

  TOPCon与PERC主要区别在于钝化层制备,即隧穿氧化层及掺杂多晶硅层的制备,目前实现TOPCon技术的薄膜沉积方案主要有LPCVD、PECVD及PVD三种。不同方式各有侧重,具体使用何种工艺制备钝化层,需要看各企业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掌握程度。

  公司TOPCon1.0工艺采用LPCVD叠加离子注入进而实现n+-poly的掺杂,而TOPCon2.0和3.0采用的则是PVD三合一方式。

  开创无绕镀中来TOPCon2.0技术,提供降本增效新方案。中来TOPCon2.0技术利用链式平台传输载板,能够在不破真空情况下同时完成隧穿氧化和掺杂非晶硅沉积,真正做到完全无绕镀。中来TOPCon2.0技术的核心是POPAID设备,其使用一台PVD设备可以替代现有的管式高温氧化、管式LPCVD、离子注入、去绕镀清洗四道工序的四台设备,量产设备产能达到8000片/小时。中来TOPCon2.0技术可使原来TOPCon 12道制程缩短至9道,其不仅提升了电池效率,而且提升了生产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绑定杰太光电,打造POPAID独家设备供应链。中来TOPCon2.0技术平台的核心设备是POPAID,该设备由公司与江苏杰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杰太光电是常州比太科技、泰州中来光电以及泰州国资委控股的泰州三水投资开发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根据前文3.2节所述,目前TOPcon扩产瓶颈在设备供应环节十分明显,中来独创的TOPCon2.0技术及核心POPAID设备供应体系提供了较高的竞争壁垒,以及保供的安全性,这构筑了中来股份TOPCon独特的竞争优势。

  3 细分业务二:背板领域的龙头,受益行业景气上行

  背板是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板可保护电池片以及EVA胶膜等不受光、湿、热等环境因素的侵害,其成本在组件中的占比约为5.2%,是单面组件不可或缺的耗材;随着透明背板的技术逐步成熟,背板在双面组件中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2023年,上游组件降价刺激下游需求释放,背板行业将迎来持续快速增长。

  3.1 公司背板业务特征一:首创涂覆型背板和透明背板

  1)涂覆型背板。2010年公司成功研制出FFC双面涂覆背板,即将氟碳涂料涂覆在PET基膜两面形成三层的复合结构(CPC结构);后续再推出单面涂覆型产品TFB、KFB,其具有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优点。与传统的复合型背板相比,涂覆型背板不需要铺设膜胶,层数可由4/5层简化为3层;且不依赖PVDF材料,转而选用FFC材料,因此降低了原材料成本,缩短了工艺流程。2)透明背板。公司的透明背板基于CPC结构研发而成。2018年公司首创透明网格背板,成为行业内首家量产透明背板的企业,并于2021年发布“Hauberk”2.0透明网格背板。相较目前行业双面组件对应的“2.0mm+2.0mm”玻璃背板,透明背板组件一般采用“3.2mm单玻+透明背板”的选型,具有重量更轻、强度更高、成本更低的优点。公司产品因其高耐候性、高透光率、高反射率能带来组件更高的发电增益,已推广至晶科、隆基、黄河水电、协鑫等客户,销量呈现逐步提升态势。

  覆盖全系列背板业务,以涂覆型背板为主。2022年公司的主要背板产品类型为:FFC双面涂覆型背板、KFB/TFB涂覆/复合型背板、透明/透明网格型背板等。公司主打双面涂覆型背板,2021年该背板出货量占全年总出货量的63%以上。截至2022年上半年背板累计发货超过184GW,其中,FFC双面涂覆背板累计发货超过110GW,占比达到60%。

  3.2 公司背板业务特征二:市占率居行业第一

  PVDF价格上涨,涂覆型背板业务受益。中国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背板产品,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为含氟背板;2021年含氟背板占中国市场份额为66%,其所用的含氟材料(包括PVDF、PVF、FCF,以PVDF为主。2021年以来,PVDF树脂价格不断上涨,PVDF从2021年4月的约10万元/吨,一路高涨至2022年4月的近50万元/吨,含有该材料的K膜系列背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公司涂覆型背板不含PVDF,成本优势明显,带来业务高速增长。2021年、2022H1公司背板业务实现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37%、68%。

  2014年上市时,公司背板业务占国内份额较低,销售额占比约为7.5%。此后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在原有涂覆型背板的基础上,推出了TFB、KFB、TPT等全系列光伏背板产品,市占率稳步提升。2021年,公司背板业务市场份额全国第一,国内市占率达25%,竞争力凸显。

  3.3 公司背板业务特征三: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同行

  背板技术领先,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同行。相较于主流复合型背板,公司开发的FFC系列涂覆型背板工艺简单,不需要使用氟膜、胶粘剂等。该背板打破了海外企业的技术壁垒,冲破了上游原材料的限制,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工艺优势。同时,公司透明背板议价能力较强,随着销售放量,进一步带动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2017年以来,公司背板业务毛利率持续处于高位,高于同行;2022年上半年,公司背板业务毛利率25.88%,行业领先。

  3.4 公司背板业务特征四:产能持续扩张

  公司产能持续扩张,提供坚实业绩基础。2021年末,公司拥有背板年产能超1.7亿平方米(产量与之基本匹配),可配套近40GW组件,创造背板收入规模18.5亿元。考虑到背板业务持续产销两旺,公司积极扩产,2022年产能有望扩张至2.2亿平。公司计划至2025年,每年新增至少5000万平方米以上背板产能,从而为未来几年的业绩打下坚实的产能基础。

  4 细分业务三:光伏应用系统

  4.1 行业层面:组件价格下跌,户用分布式投资回收期缩短

  户用分布式收入端相对刚性,成本端随组件价格下跌而降低。2022年11月下旬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全线向下。据PVinfolink,2023年1月11日,182组件均价已跌至1.78元/W;二线组件甚至下探到更低位置。To C住户建设分布式电站的重要考量因素是其投资回收期,即所发电量上网获得的收入覆盖组件等建设成本的周期。根据我们的产业链调研,目前户用分布式的投资回收期在7年左右。我们预计电价短时间内不会有大幅度波动,户用分布式的收入端相对刚性;另一方面,近期组件价格下跌,户用分布式的成本端随之降低。因此,分布式的投资回收期将缩短,其盈利能力将随组件价格降低而打开上升通道,刺激分布式需求增长。

  4.2 公司层面:EPC绑定中电投,市占率行业前三

  绑定中电投,EPC大盘稳固。2021年2月,公司与中电投签订合作协议:公司出资30%,中电投出资70%,合资新设上海源烨新能源有限公司。根据协议,上海源烨设立后第一年向中来采购EPC不低于1.2GW,第二年至第五年平均采购不低于1.5GW,满五年采购不低于7.2GW。

  布局整县推进,市占率行业前三。目前,行业内从事分布式业务的龙头企业包括中来股份、正泰电器、晶科科技、天合光能等。整县推进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计与110个市/县/镇签署协议,拟建容量达 10.75GW,整县推进情况在行业龙头企业中居于前列。分布式业务市占率方面,公司2022年上半年已交付656.97MW户用光伏电站;据我们对行业内龙头企业2022年分布式装机量的统计,公司市占率行业前三。

  综上,我们认为,公司每年不低于1.2/1.5GW的EPC出货量,构成了公司EPC业务稳固的基本盘,叠加公司层面整县推进、行业层面分布式需求增长,公司EPC业务有望持续超预期。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关键假设:

  (1)背板业务:假设公司FFC背板及透明背板顺利出货,22-24年出货量分别为2.2/2.7/3.2亿平方米,随着双面组件渗透率逐步提升,预计公司透明背板出货占比将显著提升,22-24年占比分别为13%/30%/50%。考虑到透明背板目前有较高溢价,随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以及规模化量产后成本摊薄,透明背板价格有望回落,预计22-24年公司各类背板加权平均售价为11.37/10.46/11.10元/平米。

  (2)光伏组件业务:公司近年N型TOPCon组件大约一半内销给光伏系统建设使用,另一半外售,假设22-24年公司光伏组件每年稳定外销1500MW。公司得益于N型TOPCon技术先发优势,但近期售价下滑幅度较大,预计22-24年分别为1.96/1.60/1.55元/W。

  (3)光伏电池业务:截至2023年1月5日,山西一期8GW中首批4GW项目部分产线已实现量产,计划于2023年1月底全面量产;一期剩余4GW项目设备正在逐步进场,预计2023年一季度完成设备安装工作,预计23年开始公司N型TOPCon电池将大规模出货,假设22-24年出货量分别为0.15/6/15GW。

  (4)光伏系统业务:公司绑定中电投,在手订单量显著增长,假设22-24年完成规模分别为1.7/2.6/3.5GW。公司明年开始EPC业务将全部使用N型组件,叠加收益更高的工商业电站逐步起量,考虑组件价格下滑影响后,预计22-24年平均售价为3.60/3.55/3.50元/W。

  投资建议:

  我们选取钧达股份、聆达股份、爱旭股份、赛伍技术、晶科能源为可比公司。根据业务拆分及盈利预测模型,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17.48/201.53/308.7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5/12.31/20.3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9.5/16.3/9.9倍。公司以技术驱动成长,随着先进产能不断投产,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在背板、电池及组件、分布式光伏系统业务三轮驱动下业绩加速释放,给予“买入”评级。

  6 风险提示

  光伏装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背板、电池组件、光伏电站EPC业务出货量由光伏终端装机需求决定,若光伏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不良影响。

  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的风险:若公司新增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将对公司产销量及业绩造成影响;

  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若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将对公司盈利性造成不良影响。

  研报使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文章来源:《公司研究*中来股份(300393):三大预期重塑,戴维斯双击开启》-20230205

  先进产业组介绍

  冯胜,中泰证券研究所中游制造组负责人,先进产业研究首席,执业编号:S0740519050004。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3年机械行业实业工作经验,7年证券公司机械行业研究经验;具备深厚的产业资源,熟悉企业发展规律和运营管理,对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具有细致的观察和体会。2019年5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2020年机械行业新财富入围团队。

  齐向阳,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2022年10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工控设备、人形机器人、电动化等先进产业领域。

  曹森元,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金融、会计双硕士学位,现任中泰证券研究所先进产业研究员,曾就职于澳大利亚金融研究中心,有多年全球权益投研、宏观策略、金融科技相关研究经验,目前负责北交所、先进产业相关研究工作。

  杨帅,博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金融学博士,2022年2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光伏、光伏设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先进产业领域。

  宋瀚清,悉尼大学金融学、商业分析硕士。2022年3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目前覆盖锂电回收、钒液流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研究。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