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明月镜片(301101)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

http://www.chaguwang.cn  2021-12-28  明月镜片内幕信息

来源 :36氪2021-12-28

  丹阳,仿佛已成为了眼镜的代名词。

  趁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个江苏的县级市土地上,长出了一个“眼镜王国”。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每四个眼镜有三个就来自丹阳。

  谢公晚18岁的时候,因家中贫困被迫从温州北上东北,售卖半成品的眼镜片和镜架为生。彼时的他不会想到,35年后自己竟在江苏丹阳造就出一个镜片帝国。

  这个商兵家必争之地,容纳了1600多家眼镜企业和五万多的从业人员,每日全国各地商人络绎不绝。没人知道这么多品牌中哪家会率先上市,而明月镜片成为了那个“吃螃蟹的第一人”。

  所谓“今世进士尽是近视”,当前中国近视的人数已超七亿人,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近视。

  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在国内百万家眼镜企业眼中,无疑成了待宰的羔羊。再加上国货潮流与国产镜片替代风向的吹动,这个时候明月镜片的成功上市,让它以“国产镜片第一股”的身份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12月16日,明月镜片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发行价为26.91元/股,上市当天股价最高达78.04元/股,当日收盘价67.09元/股,总市值达90.13亿元。

  上市进程中明月镜片财务数据的公开也让镜片行业的“暴利”正式站在了阳光下。

  尽管谢公晚将明月镜片比作“茅台之于白酒、iPhone之于智能手机”,细究之下,这个曾被誉为“眼镜行业的黄埔军校”,却还未真正实现国产技术自由。

  01 技术不自由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3年国内眼镜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1000 亿元。但在看似已经成熟的产业链背后,国产眼镜企业却摆脱不掉依赖海外技术的诟病,哪怕连明月镜片也不例外。

  尽管明月镜片不断强调自身的技术优势,并在招股书中披露,报告期内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但一些公开的数据却仍让市场存疑。

  据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起,明月镜片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一直在3%上下徘徊。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仅占员工总数比列的9.49%,为公司员工专业分工占比中最低。

  明月镜片对技术的重视究竟几何,从其岗位员工薪酬分布中也可找到蛛丝马迹。

  就各岗位员工薪酬水平近及年涨幅的对比来看,2018-2019年度销售、管理和生产人员的薪酬都在上涨,其中销售人员薪酬涨幅达26.09%,而研发人员薪酬涨幅却为负数。

  2021年1-6月,各岗位销售和管理人员薪酬涨幅达20%以上,生产人员薪酬涨幅也在13.88%,而研发人员薪酬增长幅度仅7.05%。

  就专利数量来说,截至2021年6月30日,明月镜片拥有12项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1项外观专利。而同行业可比企业依视路,至今已拥有的专利超过9,500项(含申请中专利);江苏视科新材拥有3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无论较国际还是国内同行业可比企业,明月镜片的技术专利数量都不敌竞争对手。

  再就镜片而言,在其他参数相同的前提下,镜片折射率越高,镜片的边缘厚度越低薄,技术要求越高,价格相应也便越贵。目前国内高折射率产品几乎全靠进口。

  2018-2021年6月,明月镜片向韩国KOC及其关联方采购特定品种的1.60及以下折射率树脂单体,占当期采购的同类树脂单体比例达90%以上,向其采购1.67及以上折射率树脂单体,占当期耗用的该类树脂单体的金额占比为100%。为了加强合作,明月甚至和韩国KOC直接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江苏可奥熙。

  尽管明月在招股书中否认了对韩国KOC有巨大依赖,但也承认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产品生产成本影响较大。2018年至今,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长期居50%以上。2021年1-6月,一度占到了57.12%。

  除了KOC,日本三井和三菱也是明月镜片MR系列树脂单体的主要原料供应商。树脂单体作为明月产品重要原材料,原料来源又较为集中,无疑给明月镜片的产品和经营增加了风险。

  镜片作为明月的主要产品,若连产业上游的原料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自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企业,尚有距离。

  02 霸屏的背后

  谈及明月镜片,总离不开两个字——“霸屏”。无论是火车站、机场、公交巴士还是地标性建筑广告牌上,随处可见陈道明举着明月镜片的宣传图。就连明月在公司的《2020年品牌大事记》中也用“霸屏”来形容自己。

  

  (来源:《明月镜片2020年品牌大事记》)

  霸屏的背后自然离不开金钱的大力投入。2018-2020年间,明月的销售费用从7682万一路飙升到1.13亿元,涨幅达47.1%,为同年研发费用的6-7倍。2020年销售费用占总营收已超20%。

  而相较国内同行业可比公司视科新材,明月镜片的研发费用率不及其一半,但销售费用率却是四倍以上。

  2017年9月,明月就与陈道明、霍尔果斯皓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南京江畔影视文化工作室、波得思通(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代言签订协议。陈道明200万的形象代言人费用,加上广告的策划及宣传相关代言费,报告期内明月为此花去了3288万元。

  

  明月对营销的热情可谓是无孔不入。

  线下体验店、区域实地推广、聘请品牌代言人,到电视广告植入、线下广告投放、电商平台推广,明月都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其中明月尤爱电视广告植入和电商平台推广,仅两者就花去了明月一半的营销费用。

  这也是为什么在《非诚勿扰》、《最强大脑》、《零距离》等综艺节目都能看到明月镜片的身影。

  至于为何明月镜片如此热衷营销,离不开国内镜片行业的特性。在国内技术尚不能达到国际标准的情况下,国际厂商依视路和蔡司头部效应明显,有关数据显示,仅二者就占据了国内镜片行业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在淘系平台上,依视路和蔡司镜片产品多至几千元,少则几百元,而国产镜片价格参差不齐,最低可至几十元。

  

  在镜片行业出现价格战不足为奇,本身产品同质化明显且属于低频次消费品,要想在这样的局面下突破重围,除了低价走量便只能是营销。而当营销费率一提升,产品的成本随之上涨,这也意味着此时一味压低价格便不是长久之计。

  显而易见,明月在压价和营销两条路中,选择了后者。

  「新熵」问及一名眼镜片经销商对明月镜片的看法时,其表示:“明月主要是卖品牌溢价和资本运作。产品只能说马马虎虎吧,有些产品线还行。镜片品质在国内众多工厂中算中等偏下的,例如伟星、康耐特等品质在国产中都是一线。对比蔡司、豪雅这种光学巨头就不用说了,看明月上市报表中研发和广告投入份额对比就清楚了。”

  2018年,上海明月丹阳分公司在广告宣传语中使用绝对化用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被处以20.5万元的罚款。在扩大品牌知名度的路上,明月镜片或许显得过于急切。

  03 暴利可持续?

  眼镜行业的暴利早已不是秘密,而明月的上市将这个“黑匣子”彻底打开。招股书2021年1-6月数据显示,明月的成镜成本仅57.03元/副,但线上销售价格最高却能卖到2000元上下。

  

  (明月镜片产品的单位成本,来源:《招股书》)

  为了逃脱价格战的泥沼,谢公晚在其2019年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提价,并表示“永久退出价格战”。2018-2021年6月,明月镜片的价格自11.16元/片涨至17.51元/片,上涨56.89%。

  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营收增速却没有随之水涨船高,反而持续下降。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5.1亿元、5.52亿元和5.39亿元。营收增长率分别为19.51%、8.46%和-2.32%。若以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标准计算,2021年营收预计在5.43亿元,较三年前仅增长了6.47%。

  招股书中还披露,明月的毛利率可达50%上下,经销商毛利率维持在40%上下,而零售商毛利率常年可维持在80%以上,同期线下自营的毛利率甚至可达90%。

  对线下自营渠道镜片产品毛利率较高,明月解释称:“主要系线下自营渠道下发行人客户主要为中端自然人消费者。发行人作为镜片生产商同时可以获得零售端的高溢价空间定价权,从而获得较高的毛利空间。”

  尽管毛利率高达如此,明月的净利率却相差甚远,仅在10%左右。除了原料成本自身无法控制,加之大手笔投入营销,净利率不达预期也属正常。

  

  实际上,眼镜行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生产商和下游的零售商。中间商层层赚差价后,几十块成本的成镜到消费者手中便已是上千元的价格。

  以1.60防蓝光非球面树脂片为例,发行人出货价格加上了18.5元/片,到零售商出货价格便继续加上了162.5元/片。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及溢价空间,销售价格较成本价翻几番不足为奇。

  尽管零售商的毛利率如此之高,却仍有不少零售商抱怨明月镜片“不厚道”。

  这些店家一致认为明月镜片的定位高端的同时又不想放弃低端市场。于是在实体店卖高价却在电商平台大幅打折,这让售卖明月镜片的店家在房租、人力成本的压力下苦不堪言。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明月镜片经销商数量从95个减少至82个。尽管其解释为在进一步优化经销商结构所致。但更多的原因,从零售商的“苦水”中也可窥见一二。

  2018年明月镜片的镜片和镜片原料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9.43%和99.04%,而2020年二者皆下滑至77.01%和66.65%。尽管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却不挡明月镜片扩产的热情。对于本次募资5.67亿元的金额,明月镜片表示其中4.4亿元将用于镜片扩产项目。市场对该策略的合理性纷纷表示了质疑。

  截至12月27日,明月镜片最新收盘价44.45元/股,较上市首日回落了33.7%。明月镜片坚持的“价值回归”到底能带领这个眼镜帝国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但确定的是,帝国的故事,终究是不好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作者:嘉荣,编辑:伊页,36氪经授权发布。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