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海通证券(600837)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海通证券再迎合规“大考”! 2023年预期净利润骤降8成

http://www.chaguwang.cn  2024-02-24  海通证券内幕信息

来源 :拾盐士2024-02-24

  

  2024年开年以来,券业监管呈现出“高压”态势,券商不断刷新罚单数量新高。被罚公司涉及中金、中信证券、中德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知名券商。

  《多面财金》券商研究组注意到,今年相关罚单所涉及的投行项目不少已经撤材料,但依据申报即担责的原则,相关券商及保代依然难逃处罚。其中,海通证券因保荐业务违规被罚成为一大典型。近日上交所对海通证券予以监管谈话,不仅对公司投行业务有关负责人予以监管警示,处罚还涉及海通证券的两位保代。

  

  上交所信息截图

  《监管措施决定》显示,“海通证券存在首发保荐业务履职尽责明显不到位;投行质控内核部门未识别项目重大风险及对尽职调查把关不审慎等缺陷。”

  监管指出:“有关责任人对公司上述行为负有责任,未能审慎勤勉执业”。因此海通证券、时任保荐业务负责人姜诚君、时任内核负责人张卫东、时任质控负责人许灿同步被采取监管措施。

  另据《通报批评的决定》,晏璎、谢丹履行保荐职责不到位,存在三方面违规情形:分别为关联方核查不充分;收入核查不到位,以及毛利率及成本核查不到位。

  海通证券再迎合规“大考”

  保荐业务违规被罚,多项目一查就撤

  一年多主动撤回19个保荐项目,开年就有4名保代被罚。2024年,海通证券的合规压力仍不容忽视。

  公开资料显示,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注册资本130.642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达7623.92亿元,归属母公司净资产达1670.2亿元。已基本建成涵盖证券期货经纪、投行、自营、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融资租赁、境外投行等多个业务领域,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中唯一未被更名、注册的大型证券公司。

  但自2023年以来,海通证券已多次因保荐业务违规被罚,而且还存在多个项目“一查即撤”的问题。

  2023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对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提出“海通证券作为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申请首发上市项目的保荐人,存在对重要审核问询问题选择性漏答,对发行人的收入确认、存货、采购成本、资金流水和研发费用等核查不到位等违规情形”。

  因此,上交所认定,海通证券在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投行质控、内核部门项目风险识别不足以及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项目底稿验收与归档管理不到位、质控部门现场核查有效性不足等薄弱环节。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信息

  2023年11月,湖北证监局也对海通证券两名保代朱济赛、陈邦羽出具警示函。起因是海通证券在作为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荐机构之一时,核查募集资金,发现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超卓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存放于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账户中的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不真实、银行存款处于冻结状态,未及时开展有效的调查和监督。随后二人也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同一个月,中国证监会对海通证券及陈城、景炀出具警示函,认定海通证券在保荐江苏沃得农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未及时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报告和披露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股份冻结情况,未发现发行人会计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资金拆借信息披露不完整等情况,且未经中国证监会或者深交所同意改动招股说明书。

  对此,2024年1月,深交所下发监管函,认定海通证券在担任项目保荐人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因此告诫海通证券“引以为戒,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整改”和“进行内部追责”。

  

  图片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

  值得注意的是,海通证券不仅因为保荐业务违规被罚,其保荐的多个项目都存在“一查即撤”的情况。

  其中,上交所在对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项目发出《保荐业务现场督导通知书》后,海通证券在现场督导来之前,主动撤回了相关项目的申请。同样的操作也出现在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上——面对13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海通证券干脆一撤了之。

  这样看来,“一查即撤”对于海通证券来说似乎已经属于“常规操作”了。据统计,今年来,海通证券保荐了92个IPO项目,在所有券商中排名第三,但其撤回率却是前三中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一年,海通证券的撤否率高达16.13%,是2022年撤否率的2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海通证券的情况,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IPO项目撤否率高的现象说明保荐机构在保荐过程中可能存在未勤勉尽责履行相关职责等问题。”

  同时知名专家聂清云也指出,对于券商而言,撤否率反映了其IPO项目的审核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撤否率较高可能意味着券商在项目选择和审核过程中存在问题,高撤否率也可能意味着券商审核能力、风控能力相对较弱,需加强内部管理和培训。

  业绩“掉队”

  2023年预期净利润骤降8成

  除了内控合规压力大增,作为券商头部之一的海通证券,业绩也隐有“掉队”趋势。2023年,海通证券预期净利润断崖式下滑,业绩水平或创2006年以来新低。

  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期内海通证券预计归母净利润9.18亿元至10.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55.35亿元到56.27亿元,同比下降84.57%-85.97%;预计扣非净利润约1.85亿元到2.7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约56.25亿元到57.17亿元,同比减少95.31%到96.87%。

  

  图片来源:恒生聚源

  海通证券提到,造成本次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受市场波动和欧美央行大幅加息影响,公司境外金融资产估值下降幅度较大,境外利息支出大幅增长;公司部分业务收入同比减少;因上年比较基数较小,公司信用资产减值拨备同比增加等。

  不仅业绩骤降,海通证券行业地位似乎也走上了“下坡路”。

  据2023年三季报,期内海通证券营收为225.7亿元,同比增长19.2%;净利润同比下跌28.21%至43.62亿元,行业排名再次从第九名跌至第十名,创近10年最差业绩排名。其中,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管业务净收入分别下滑20.8%、19.9%、15.4%。

  另值得注意的是,海通证券已经连续8次未能进入证券公司“白名单”。据了解,被列为白名单的券商,在证券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然而,作为头部券商之一的海通证券却屡次落选券商“白名单”。在资产规模前十的券商中,海通证券也是唯一一家在经过8次动态调整却未入选“白名单”的券商。

  证监会曾明确表示,不受理未纳入白名单公司的创新试点类业务申请,也就是说,海通证券受限于“白名单”制度,自身无法开展创新试点类业务,这对于急需提升业绩的海通证券并非一个好消息。

  有业内人士评价称,今年券业监管高压趋严态势持续,不仅是海通证券被一系列合规问题困扰,很多券商如今也面临监管风波。如招商证券在今年除夕当日被监管连开14张罚单,并对63名工作人员作出行政处罚。足以可见,证券企业亟需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迎接强监管信号,改换新貌!

  据多面财金不完全统计,仅今年1月1日至1月14日,证监会或相关从业人员就合计开出了18张“罚单”,直指IPO项目“一查即撤”、擅自修改招股书、业务核查不到位、未勤勉职责等问题。今年以来,仅深交所就对券商和保荐代表人连开6张罚单(包括监管函、通报处分决定),涉及5家券商和10名保荐代表人。

  面对新一轮“监管风暴”,券商更应该将业务合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有业内观点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头部券商的海通证券更应该履行企业责任、起到行业带头作用,却反而频陷违规争议之中。未来,海通证券应将提升保荐质量和合规管理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迎接更多的不确定性。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