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上海电影(601595)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上海电影(601595.SH)首次覆盖报告:上海区域电影龙头,大IP新业务前景广阔

http://www.chaguwang.cn  2023-11-07  上海电影内幕信息

来源 :国泰君安互联网传媒研究2023-11-07

  导读

  电影市场供需两端显著修复,公司作为上海区域龙头有望展现较强弹性;大IP新业务积极推进,公司国民IP储备丰富,以日本、北美市场发展为鉴具备爆发潜能。

  摘要

  投资要点:

  上海区域电影龙头,深化主业、发力大IP新业务,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电影主业区域优势突出,望随电影大盘复苏而展现强弹性,大IP新业务对标海外市场具有爆发潜能。我们预测2023-2025年EPS分别为0.35/0.63/0.82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3%/79.1%/29%,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目标价30.39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电影市场供需两端显著修复,公司依托区域优势有望展现较强弹性。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3年前10月全国总票房达492亿元,同比增长77.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分区域来看,上海是国内票房最高的城市,公司稳居上海影院龙头地位,在疫情期间不断优化影院资产质量,单银幕票房收入等运营效率指标远高于同业公司。

  以日本、北美为鉴,国内IP授权市场增长空间广阔。根据《2022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1年中国IP授权商品零售额达1374亿元,同比增长24.2%,目前日本、北美动画IP商品已成为民众的重要精神需求产品,相较之下国内IP授权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国民IP储备丰富,IP授权合作顺利推进。公司于5月完成对上影元文化51%股权的收购,上影元文化拥有包括《大闹天宫》、《葫芦兄弟》在内的30个独家IP运营权,以及包括《中国奇谭》在内的30个非独家IP运营权,目前已顺利推进商品化授权、游戏联动、营销授权等合作,对标海外IP龙头三丽鸥、迪士尼来看,上影元文化具备较优的IP质量及用户基础,有清晰的IP衍生发展路径。

  风险提示:IP商业化不及预期,电影票房不及预期等。

  

  报告目录

  

  正文

  1.

  上海电影:主业显著改善,IP衍生变现空间可观

  1.1.超预期观点:国内IP授权市场方兴未艾,公司依托上影元IP优势前景可观

  与众不同的观点:

  市场认为:公司IP授权新业务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较强。

  我们认为:对标日本、北美来看,国内IP授权市场方兴未艾,公司控股公司上影元文化IP优势显著,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支撑观点的逻辑:

  (1)以日本、北美为鉴,国内IP授权市场增长空间广阔。日本、北美动画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相关IP商品已成为民众的重要精神慰藉,其销售规模增速在后疫情时期尤为突出。根据《2022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1年中国IP授权商品零售额达1374亿元,同比增长24.2%,对标日本来看,2021年日本单是动画类IP授权商品零售额便占到社零总额的0.44%,国内则是所有类型IP授权商品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0.31%,与日本相比仍有可观渗透空间;从绝对值来看,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1万亿元,日本商业零售额(与中国社零总额口径略有差异)则是150.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4万亿元,因此我们认为中国IP授权市场有充分的绝对增长空间。

  (2)公司国民IP储备丰富,IP授权合作顺利推进。公司于5月完成对上影元文化51%股权的收购,上影元文化拥有包括《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在内的30个独家IP运营权,以及包括《没头脑和不高兴》、《魔方大厦》、《中国奇谭》在内的30个非独家IP运营权,以上IP均享有较高的国民知名度,并通过内容作品的更新而实现焕新。上影元文化成立一年以来已顺利推进商品化授权、游戏联动、营销授权三个方向的合作,主要合作伙伴包括KFC、雀巢咖啡、奈雪的茶、网易《蛋仔派对》、京东“618”大促等。对标海外IP龙头三丽鸥、迪士尼来看,上影元文化具备较优的IP质量及用户基础,有清晰的IP衍生发展路径。

  催化剂:

  (1)动画作品上新。2023年初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出圈,在其带动下IP周边产品一度售罄,《中国奇谭2》、《小妖怪的夏天》大电影及其他动画作品的推出望驱动IP授权业务增长。

  (2)IP创新项目落地。除了IP授权合作以外,上影元文化亦积极尝试“电影+”场景融合及沉浸体验、IP数字化开发两大创新业务,在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推出《中国奇谭》主题快闪店,在9月末推出与蔚领时代联合开发的数智人产品“哪吒·幻影SHO”,未来有望与上海影城、上海影视乐园等线下业态形成更多IP业务上的联动。

  1.2.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核心假设:

  (1)影院管理业务:该业务包含电影放映、卖品、广告三部分,随着电影大盘复苏、公司直营影院市占率稳步提升,我们预计23-25年电影放映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01.4%/32%/10.3%,在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摊薄后,预计电影放映毛利率分别达5.8%/11.3%/12.1%;预计23-25年卖品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00%/35%/15%,相应毛利率分别达74%/74.5%/75%;预计23-25年广告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50%/20%/10%,相应毛利率维持在92%的水平。

  (2)电影发行业务:院线发行方面,联和院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代理发行方面,公司发行影片数量望逐步修复,我们预计23-25年发行收入同比增速为117.3%/16.4%/4.3%,毛利率维持在40%水平。

  (3)其他业务:该业务收入主要由相关租赁及服务费收入构成,我们预计23-25年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为80%/20%/5%,毛利率维持在62.3%水平。

  (4)大IP新业务:上影元文化IP授权合作顺利推进,在消费者愈发注重精神消费的背景下,随着公司内容作品上新、合作伙伴增加,我们认为大IP新业务有爆发潜能,预计23-25年分别实现收入0.8/2/3亿元,目前该业务以销售高毛利IP商品为主,后续或随衍生类目增多而小幅下滑,我们预计23-25年毛利率分别达63%/62%/60%。

  基于以上预测,进而我们预测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8/2.84/3.6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3%/79.1%/29%,对应EPS分别为0.35/0.63/0.82元。

  

  我们选择影院院线、动画IP两大方向可比上市公司:(1)影院院线:公司直营影院SFC上影影城在上海区域居于领先地位,下属的联和院线全国排名前三,我们选择同为区域性龙头的横店影视作为可比公司;(2)动画IP:光线传媒拥有口碑优良的动画电影IP,并适当做内容衍生及IP衍生,我们选择光线传媒作为可比公司。

  PS估值: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S为6.81X,考虑到公司拥有《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等30个经典动画独家IP,且以上IP享有较高国民影响力,我们认为公司的PS估值与动画电影龙头光线传媒更为接近,同时考虑到公司IP衍生业务推进速度比光线传媒更快,我们认为公司享有更高溢价,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12X PS,对应估值140亿元。

  PEG估值: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G为0.59 X,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0.59 X PEG,对应46.67X PE,对应估值132.4亿元。

  综合以上两种估值方法,我们给予2024年市值136.2亿元,对应目标价30.39元。

  

  投资建议:公司电影主业具有较强区域优势,望随电影大盘复苏而展现强弹性,大IP新业务对标日本、北美来看具有爆发潜能。我们预测2023-2025年EPS分别为0.35/0.63/0.82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3%/79.1%/29%,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目标价30.39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2.

  上海区域电影龙头,深化主业、发力大IP新业务

  2.1.发展历程:巩固电影主业优势,推进大IP开发战略

  上海电影立足“专业化发行公司+综合型院线+高端影院经营”定位,积极推进大IP开发战略。公司挂牌成立于2012年,十余年内不断巩固电影全产业链优势,自2023年起积极探索“影院+”创新业态,并依托上影元文化丰富的IP储备着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94-2015年:历经多次资产重组,公司发展为集发行、院线、影院、在线票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国有电影公司。1994年,上影厂设立公司前身东方发行,东方发行为上影集团、上影厂、美影厂等公司制作的影片进行专业化代理发行;2010年,东方发行由上影厂划拨至上影集团;2010年和2012年,上影集团将其下属子公司拥有的电影发行及放映资产通过三次无偿划转的方式整合纳入东方发行;2012年,东方发行转制为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公司设立在线票务平台“天下票仓”;2012-2015年间,公司重组收购上海华威影城等多家影院,逐步完善电影全产业链布局。

  2)2016-2022年:成功发行多部影片,联和院线持续领先,直营影院不断优化。发行方面,公司分别于2016年、2019年发行《盗墓笔记》、《攀登者》,两部影片分别取得票房10亿元、11亿元。院线方面,公司下属的联和院线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院线之一,其票房稳居全国TOP 4。直营影院方面,公司在疫情期间不断优化资产质量,聚焦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有效提升影院产出效能。

  3)2023年以来:积极探索“影院+”融合业态,推进大IP开发战略。公司全面升级“影院+”规划,积极探索电影+IP+周边+商圈的创新融合业态,23H1成功举办电影派对、IP衍生、首映礼等活动50余场,有效带动票房及非票收入增长。截至23H1,公司下属联和院线加盟影院总数达772家,公司直营影院数达50家。新业务方面,公司于3月公告拟收购上影元文化51%股权,并于5月正式完成收购,将上影元文化纳入合并报表范畴,未来公司将围绕IP授权合作、“电影+”场景融合及沉浸体验、IP数字化开发三方面推进大IP开发战略。

  

  

  2.2.股权结构:国资实控,集团赋能上市公司强化业务协同

  公司由国资实控,与控股股东上影集团的资源及业务协同不断深化。上影集团持有公司69.22%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上海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稳定。2023年3月,公司公告拟收购上影集团所持有的上影元文化51%股权,转让价格为6120.24万元,并于5月正式完成收购,将上影元文化纳入合并报表范畴,本次交易完成后将有助于公司拓展IP运营业务板块,强化与控股股东优势资源及业务协同,未来公司将围绕IP授权合作、“电影+”场景融合及沉浸体验、IP数字化开发三方面推进大IP开发战略。

  

  

  

  2.3.财务分析:电影放映为业绩支柱,盈利能力显著修复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随电影大盘复苏而复苏。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电影大盘达456亿元,同比增长77.6%,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88.2%,增速较大盘而言更高。

  

  公司主要业务分为影院管理、电影院线、代理发行三大板块:

  1)影院管理:主要为电影观众提供影片放映服务,同时还从事影院+活动、卖品、衍生品销售等增值服务,以及映前广告、场地广告等影院广告经营业务,在财报上体现为电影放映、卖品、广告三部分收入。

  2)电影院线:院线是电影发行和影院管理间的桥梁,主要负责对以资产联结或者供片联结方式加入院线的影院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供片,此外,院线公司也会对院线内的加盟影院提供硬件设施及软件服务的支持,提升影院经营水平。在这一环节,院线公司会基于影院选址、成本收益情况以及影片情况、放映轮次等因素来确定与影院的分账比例,院线公司取得票房分账收入后,再与发行方按约定的分账比例进行分账,其中差额部分为院线公司所确认的收入。

  3)代理发行:主要包括影片的营销推广策略制定、实施及与院线洽谈排片方案等工作。发行公司从制作公司手中取得电影发行权,然后与院线公司合作,在院线内的加盟影院放映电影,发行公司以代理佣金的方式参与影院票房收入的分账,此外,发行业务还包括版权经营、代理授权等。电影院线收入、代理发行收入在财报上统归为电影发行收入。

  公司七成收入来自电影放映环节,后续望随电影供需改善而进一步修复。电影放映收入主要为公司直营影院SFC上影影城销售电影票所收取的票款,占总收入比例维持在70%上下,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体量有所下滑。未来随着电影市场整体供需改善、公司全面升级落地“影院+”规划,电影放映收入望迎来进一步修复,并带动卖品、广告等影院业务。

  

  成本端,电影放映成本构成公司主要支出项。电影放映业务的开展需投入租金、折旧与摊销、人力成本等固定成本以及分账成本、电影专项资金等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可变成本,为资本密集型运营项目,因此构成公司的主要支出项。2020-2022年间,电影放映成本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达72.7%、91.0%和92.6%。

  

  广告、卖品业务毛利率维持高位,电影放映、电影发行毛利率受疫情及影片供给影响波动较大。广告、卖品业务成本以可变成本为主,因此受疫情停业影响较小,其毛利率分别维持在90%、65%左右。而电影放映业务受疫情停业影响较大,2020-2022年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占营业成本比例明显高于疫情前,电影发行(院线发行及代理发行)业务同样受此影响较大,2022年电影发行收入减少而毛利率大幅提升主因代理发行影片同比减少、严控发行过程中各项成本。

  

  公司期间费用率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23H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转正。23H1公司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5%/10.8%/0.9%,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较2020年分别+0.1pct /-63.1pct/+6.5pct,管理费用率下降明显,主因影院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停业期间,将相关的租金物业/折旧摊销/人工成本从营业成本重分类至管理费用所致,同时公司自2023年以来严格控制行政费用支出。在电影市场回暖、费用管控较好的作用下,23H1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0.23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5亿元,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

  

  3.

  电影主业:大盘强复苏,公司依托区域优势显弹性

  3.1.电影大盘:供需两端显著修复,未来优质储备值得期待

  电影市场供需两旺,2023 年前10月总票房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暑期档创历史新高。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3年前10月总票房达492亿元,同比增长77.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观影人次达11.6亿人次,同比增长75.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6.8%;其中,暑期档(6-8月)票房达206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6%,观影人次达5.04亿,略高于2019年同期。从供给来看,《孤注一掷》以35.3亿元票房居于暑期档榜首,全档期票房超过15亿元的影片共有5部,多元化优质供给的释放刺激了观众观影需求,并最终取得可观的票房成绩。

  

  

  

  2023年国庆档(09.29-10.06)受旅游出行分流影响,观影人次、票房不及2019-2021年同期。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3年国庆档票房达27.3亿元,同比增长82.6%,为2019年同期的61.2%;观影人次达6511万次,同比增长80.6%,为2019年同期的55.1%,旅游出行热潮对电影市场有所分流。从单日票房来看,国庆档第三日(10.01)迎来高峰,达4.3亿元,而2019-2021年单日票房高峰分别达8.2、7.5、6.6亿元。2023年以来电影票价保持一定上涨趋势,国庆档平均票价达42.1元,同比增长1.1%,2021年国庆档平均票价高主因核心影片《长津湖》时长较长、票价较高。

  

  往后看,23Q4待映影片储备丰富,其中多部已累积较高人气。除了国庆档以外,23Q4还包括双十一、贺岁档等小档期,进口片《惊奇队长2》以及《无价之宝》、《红毯先生》、《我本是高山》、《涉过愤怒的海》等国产片已累积较高人气。

  

  

  3.2.区域优势:上海区域龙头展现强弹性,运营效率优于同业

  3.2.1.上海:国内票房最高的城市,也是最重要的电影宣发阵地之一

  上海市票房持续领先于其他城市,在疫情放开后展现较强弹性。随着各影院公司加速下沉市场,近年来一线城市票房市占率有所下滑,但在疫情放开之后,一线城市展现出更强的观影消费力,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前8月一线城市票房市占率环比提升5.2pct至18.8%,其中上海票房市占率环比提升2.4 pct至6%,领先于北京、深圳、广州。

  

  上海是国内最重要的电影宣发阵地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亦有较大影响力。上海是我国电影产业的发祥地,不仅在电影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上海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亦有重要意义,上海市政府于2011年印发《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后亦多次对市重大文化活动予以重视。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办于1993年,是国内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每年6月不仅会吸引杰出的电影从业人士参展,还会吸引大量观众观影,根据《解放日报》报道,2023年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10日内吸引超42万人次观影,远高于2021年同期的14.8万人次。

  

  3.2.2.公司稳居上海区域影院龙头地位,运营效率明显优于同业

  公司在疫情期间不断优化影院资产质量,以上海为锚辐射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公司在疫情期间采取影院资产动态优化策略,关停了部分经营不善的影院,截至23H1,公司直营影院SFC上影影城共有50家,其中上海24家,江浙地区12家,北京、昆明等其他一二线城市共14家,SFC上影影城均定位高端影院,地处于各城市核心地段。

  

  

  公司直营影院50%以上收入来自于上海区域,在上海市内持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3年前8月公司直营影院SFC上影影城总票房达4.8亿元,同比增长137.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其中上海区域票房达2.5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5.6%,占公司直营影院总票房比例达51.7%。从上海市内影院竞争格局来看,2023年前8月公司上海区域直营影院票房市占率达12.3%,仅次于万达,在关停2家直营影院的情况下仍实现1.1pct的环比提升。

  

  公司运营效率居于行业前列,其中单银幕票房收入远高于同业公司。与万达、横店等同业公司相比,公司更聚焦于一二线城市,并不断优化直营影院数量,在结果上体现为更强的运营效率,2023年前8月公司直营影院单影院票房收入达964万元/厅,创下近5年来新高,仅次于万达的969万元/厅,远高于行业691万元/厅的均值;从单银幕票房收入指标来看,公司多年来一直处于行业最优水平,2023年前8月达134万元/银幕,远高于万达的112万元/银幕,以及行业94万元/银幕的均值。

  

  “影院+”规划全面落地后望进一步抬升公司运营效率。公司自2023年起全面升级落地“影院+”规划,积极探索电影+IP+周边+商圈的创新融合业态,如6月焕新归来的上海影城将“千人大厅”升级为亚洲首个杜比剧场,并计划面向全球征集“科技+艺术”的前沿项目,周期性组织SHO·路演秀、行业高峰论坛、行业闭门会等活动,23H1公司成功举办电影派对、IP衍生、首映礼等活动50余场,有效带动票房及非票收入增长。

  

  院线业务方面,公司联和院线在稳固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业务以吸引更多影院加盟。公司下属的联和院线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之一,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近年来联和院线票房规模在所有院线中的排名稳定在第三-第四名,2023年前8月其票房市占率环比提升2.9pct至10.2%,仅次于万达、中影。2023年以来,公司积极拓展加盟客户,围绕客户在放映设备、融资等方面的需求推出“影院宝”等创新服务,并通过授权加盟、首年票房预估等方式提高影院加盟的标准与质量,着重深挖“转院线”项目。

  

  4.

  大 IP 新业务:以海外为鉴,国内 IP 授权空间广阔

  4.1.日本:动画 IP 商品成为日本居民的重要精神产品

  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入经济相对增速放缓的阶段。1985-1990年间,日本经济脱实向虚,随着1990年油价高企导致货币收紧,日本经济陷入相对停滞,低欲望社会由此形成。

  

  居民在降低物欲的同时,不断提升动画IP商品这一精神消费品的比重,后疫情时期尤为明显。不同于80年代的奢侈品消费热潮,90年代起居民“消费降级”趋势凸显,与此同时,对能给予精神慰藉的消费品赋予更高的心理账户比重,动画IP商品便是一类典型商品。根据日本动画协会数据,2002-2021年间,日本动画角色商品市场规模由4350亿日元增至6631亿日元,占日本纺服百货市场规模比例由1.6%增至3.5%,这一比例的提升在后疫情时期尤为明显;从更宽泛的卡通商品(不局限于动画作品里的角色IP)维度来讲,2021年日本卡通商品零售市场规模达1.53万亿日元,占日本纺服百货市场规模比例达8.1%。

  

  

  

  Sanrio是日本市场内实现IP商业化的代表性企业,FY22收入实现强劲增长。Sanrio成立于1960年,随着1974年Hello Kitty、Little Twin Stars、My Melody等IP相继问世,公司步入快速成长期,截至目前公司拥有20个日本家喻户晓、并风靡海外市场的IP,其风格多以萌系为主。FY22 (2022年4月-2023年3月)Sanrio实现营业收入726亿日元,同比增长37.8%,从收入结构来看,自营商品收入达450亿日元,同比增长36.4%,占总收入比例达62.1%,IP授权及乐园收入达275亿日元,同比增长39.6%,占总收入比例达37.9%。

  

  

  得益于较强的IP品牌价值,Sanrio毛利率持续居于高位,后疫情时期营业利润率恢复较快。近十年来Sanrio毛利率维持在65%左右,FY22毛利率环比提升4.6pct至68.8%,由于疫情对线下主题乐园及零售店的冲击减弱,营业利润率修复力度更强,FY22环比提升13.4pct至18.2%。

  

  4.2.北美:超级英雄为国民IP,迪士尼以乐园、流媒体为引擎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超级英雄漫画热度显著攀升,逐步成长为国民IP。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与文化转型阵痛期,在此背景下超越传统英雄形象、迎合美国民众价值观的超级英雄IP(超人、蝙蝠侠等)孕育而生,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再次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超级英雄IP成为美国民众重要的精神慰藉,根据Comichron统计,漫威、DC为北美漫画市场两大巨头,1997-2018年间,漫威市占率由约26%提升至约38%,DC市占率由约24%提升至约30%,期间两大漫画公司均通过真人电影作品实现对大众的破圈。

  

  在疫情冲击之下,北美漫画市场迅速爆发,规模及增速远超疫情前。根据ICV2

  Comichron数据,2020年北美漫画市场销售规模达12.8亿美元,同比增长5.8%,2021年销售规模达20.8亿美元,同比增长62.1%,高增速主要得益于图画小说这一细分项目,与此同时传统纸质漫画书的销售规模亦创下新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娱乐服务商,迪士尼收入结构多元,并开始向线上流媒体业务投入更多精力。FY22迪士尼实现营业收入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2.7%,较FY19增长18.9%,复苏势头强劲。迪士尼收入结构可大致分为乐园服务及商品、媒体及娱乐内容分发两部分,FY22分别占比34.3%、65.7%,其中乐园服务及商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主题公园门票业务、主题公园非票业务、度假村业务、商品授权与零售业务、其他,FY22分别占比30%、22.9%、22.3%、18.2%、6.6%。不同于Sanrio,迪士尼在IP商品授权与零售的基础上,更为积极地拓展主题公园及度假村等消费场景,在线下布局较为完善后更聚焦于线上流媒体业务的拓展。

  

  

  4.3.国内:IP授权市场迅速增长,对标海外仍有可观渗透空间

  中国IP授权商品规模增长迅速,对标海外来看,IP授权商品在社会消费品中的渗透率仍有可观提升空间。根据《2022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1年中国IP授权商品零售额达1374亿元,同比增长24.2%,IP方获得的授权金达53.2亿元,同比增长28.2%;从已经开展授权业务的IP类型来看,卡通动漫、艺术文化、潮流时尚最受欢迎,分别占比28%、19%、11%。对标日本来看,2021年日本单动画类IP授权商品零售额便占到社零总额的0.44%,国内则是所有类型IP授权商品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0.31%。伴随着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带来的对文娱产品需求的提升以及版权保护重视度的提高,IP授权业务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IP授权商品前三大品类依次为玩具游艺、服装饰品、食品饮料,主要受众为18-40岁群体。根据《2022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IP被授权商所属行业中,玩具游艺、服装饰品、食品饮料占比最高,分别达17.9%、16.5%、10.3%,其余行业还包括礼品纪念品、文具办公、婴童用品等;从消费者年龄画像来看,青年(18-25岁)、中青年(26-40岁)、少年(11-17岁)、儿童(10岁及以下)占比分别为28%、23%、21%、20%,整体上年龄分布较为均衡,不同品类受众有所不同。

  

  从作用结果来看,IP授权可显著提升商品销售额。IP授权对商品销售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一方面可丰富产品SKU、拓宽销售渠道、拓展用户群体,另一方面可产生直接的销售收益,《2022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采访结果显示,89.1%受访企业表示,IP授权商品销售额高出同类普通商品,并且提升程度较为明显。

  

  4.4.公司国民IP储备丰富,大IP开发战略顺利推进

  公司围绕上影元文化运营的60个经典IP积极布局大IP开发业务,《中国奇谭2》等多部IP新作品已完成前期开发。上影元文化成立于2022年10月,是由上影集团与美影厂共同投资设立的IP运营公司,上影集团与美影厂以无偿方式向上影元文化转让包括《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在内的30个独家IP,以及包括《没头脑和不高兴》、《魔方大厦》、《中国奇谭》在内的30个非独家IP,授权期为10年,到期后上影元文化可优先续约10年。公司于3月公告拟收购上影元文化51%股权,并于5月正式完成收购,将上影元文化纳入合并报表范畴,未来公司将围绕IP授权合作、“电影+”场景融合及沉浸体验、IP数字化开发三方面推进大IP开发战略。11月3日,公司官宣启动三大IP计划,一是持续挖掘奇谭宇宙,目前《中国奇谭2》、《小妖怪的夏天》大电影已完成前期开发;二是携手中国科幻领域公认“四大天王”之一何夕打造科幻宇宙;三是《邋遢大王》将改编为真人电影,由忻钰坤执导,该导演曾执导《心迷宫》《暴裂无声》等优秀现实题材电影。

  

  

  IP授权合作方面,上影元文化已顺利推进商品化授权、游戏联动、营销授权三个方向的合作。商品化授权已覆盖食品饮料、服饰、潮玩、家居生活、数码家电、金融、汽车、图书藏品、宠物周边等多领域,主要合作伙伴包括KFC、雀巢咖啡、奈雪的茶、浦发银行万事达卡等;游戏联动上,与《蛋仔派对》、《大话西游》、《摩尔庄园》等人气游戏展开合作;营销授权上,在京东“618”大促20周年庆期间,以《中国奇谭》中的《小妖怪的夏天》IP展开多维度合作,推出京东大电影、线上渠道多样化宣推、IP专属衍生品等,全网曝光超2.3亿次。

  

  

  IP创新业务方面,上影元文化亦积极尝试快闪店等线下融合业态,以及AI数字人产品。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国奇谭》主题快闪店亮相上海影城,此次活动对动画中多个短片场景进行还原,并基于短片《小卖部》主场景售卖上影元文化运营的经典IP周边。在 IP 数字化开发领域,公司在9月末推出与蔚领时代联合开发的数智人产品“哪吒·幻影SHO”,该产品依托AI技术实现游客与其实时对话的功能。

  

  5.

  风险提示

  IP商业化不及预期。IP商业化表现一方面与IP内容本身热度、IP内容上线节奏相关,另一方面与消费品、游戏厂商等合作方的产品品质相关,且消费者偏好变化较快,因此IP商业化进程存在不确定性。

  电影票房不及预期等。头部影片的定档时间、上映后的实际票房表现均存在不确定性,且节假日观影需求或被出游需求分流,因此电影票房大盘表现存在不确定性。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