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科林电气(603050)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海信斥资15亿加剧科林电气争夺战,家电巨头缘何纷纷跨界储能?

http://www.chaguwang.cn  2024-05-16  科林电气内幕信息

来源 :界面新闻2024-05-16

文 | 储能100人 科林电气(603050.SH)的股权“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继石家庄国资持续增持之后,海信方面再次出招,大手笔要约收购科林电气股份。 5月13日晚间,科林电气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信网能”)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海信网能拟向科林电气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打算收购上市公司20%的股份。 从股权结构上看,截至该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签署日,海信网能持有科林电气14.94%股权以及合计24.51%的表决权。通过此次要约收购,海信的直接持股比例将接近35%,拥有的表决权将达44.51%。 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投资者可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的表决权超过30%即被认定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这意味着,海信希望借此拿下科林电气的控制权。 同日,科林电气收到上交所监管工作函,处理事由为关于科林电气股东要约收购事项,涉及对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拿下控制权,海信网能此番给出的要约收购价格为33元/股,较前一日的收盘价28.69元溢价近15%,预计本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约14.99亿元。 受上述消息刺激,5月14日,科林电气开盘即涨停,5月15开盘继续上涨趋势,截至发稿,报32.75元/股,总市值73.6亿元。 激烈的股权争夺战 科林电气的股权争夺战之所以如此激烈,是因为不仅涉及创始人与外来资本的严峻对峙,还掺杂着两地国资主体的对垒,这在近些年A股公司的控股权争夺战中非常罕见。 这场战役始于今年3月。彼时,对阵双方是青岛国资系海信网能,以及科林电气原管理层,而石家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下称“石家庄国投”) 作为上市公司目前的第三大股东 ,则属于不确定因素,对战局有关键影响。 海信网能率先发起攻势。3月19日,科林电气公告称,公司副董事长李砚如、董事兼总裁屈国旺计划将持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19%,转让给海信网能持有;将其持有的剩余股份占总股本的9.57%委托给海信网能行使。 与此同时,海信网能还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科林电气。截至5月13日,海信网能持有科林电气14.94%股份(其中5.10%的股份未完成过户),加上李砚如、屈国旺委托的9.57%股份的表决权,合计持有上市公司24.51%的表决权。 面对海信的强势进攻,科林电气董事长张成锁则奋起反击。他也通过增持、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等动作,与包括邱士勇在内的三位高管合计约持有科林电气17.46%的股权。其中,4月25日至5月9日期间,张成锁增持公司股份达107.75万股。其持有科林电气11.07%股权、17.31%表决权。 客观来看,张成锁单方面是没有实力与海信和青岛国资比拼资本的。与张成锁一道反击海信的,还有石家庄国资平台石家庄国投。 石家庄国投连续增持后,持股比例达7.79%。如果其与张成锁双剑合璧 ,表决权比例可达25.1%,超越海信网能。 从此前张成锁对外传递的信号来看,其也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非常支持科林电气,也非常看好科林电气的发展。我坚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林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分析人士认为,石家庄需要留住本地上市公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能够引入资金肯定是受欢迎的,但如果只是资金投过来,也有可能最终带来一地鸡毛。只有真正让产业在当地落地扎根,最好形成链主,对于经济发展无疑更为重要。 不过,海信网能总经理史文伯在最新的专访中却称,海信在收购之前,与石家庄市领导进行了充分沟通,得到了明确的欢迎和肯定。海信还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承诺,收购后不仅不会搬离石家庄,反而会在石家庄进一步加大投资。 谈及此次要约收购,史文伯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再次强调,海信成功控股科林电气后,公司的注册地、生产地、纳税地、生产场所、管理机构等绝对不会搬离石家庄,现有骨干员工队伍将保持稳定。 事实上,“海信系”若想一举拿下科林电气的控制权也并非易事,因为要约收购目前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此次要约收购,海信网能除了要拿出真金白银之外,还需要在未来30天里,至少有累计持股15.1%的小股东接受要约。若要约期限届满时,预受要约的股份数量未达到收购生效条件要求的数量,则本次要约收购不生效。 此外,一直尚未明确表态却不断增持的石家庄国资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最终科林电气的控股权到底花落谁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海信积极拓宽第二增长曲线 海信为何如此执着非要拿下科林电气? 其实,提起海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个家电企业”,印象最深刻的产品则是以电视机为主的各种家电。 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家电已经越来越难激发消费热情。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13.6%,零售额同比下降2.3%,市场规模已连续4年下滑;另据洛图科技数据,2023年,全球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达2.01亿台,同比下降1.6%,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 在此背景下,拓宽第二增长曲线之于海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海信2019年曾喊出“2025年营收达到3000亿”豪言,而至2023年,集团营收刚刚迈过2000亿元大关的情况下,想要实现目标,海信就更需要为业务寻找增量。 新能源是其瞄准的重要方向之一。史文伯表示,海信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已久,具备了市场上独特的竞争优势。热管理技术进入国家电投、中电装备、中车等Top10客户;自研的功率器件、功率模块广泛用于变频、储能、充电等行业。 目前,海信集团业务已覆盖电视、冰箱、空调、厨卫、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地产等多领域。 而深耕输配电设备二十余年的科林电气,新能源板块2023年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271.27%,占营业收入的13.66%。目前落地的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充电站等EPC(工程总包)项目,恰好与新型电网、新能源产业相关,是海信近几年的发力重点。 海信在首次公告中就已明确,本次收购科林电气是基于集团产业发展战略,海信布局新型电网、新能源是一项重大长远决策,这也是海信集团整体战略规划重要组成内容。 海信自研的功率器件、功率模块技术是电力电子行业的基础部件、核心部件,广泛用于变频、储能、充电等行业,不但解决国产化问题,而且已经形成竞争优势。这些硬核技术将助力科林电气在万亿级的全球新能源市场,打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与发展想象力。 家电巨头纷纷跨界储能 事实上,不仅海信,随着家电市场进入存量化时代,家电企业多元化扩张转型,已成为必经之路。而炽手可热的新能源领域,获得了众多家电巨头的青睐。 尤其是储能领域已成为家电企业新赛场。近几年,各大家电巨头纷纷加速驶入储能赛道。 美的 2016年,美的正式宣布进军储能市场,投入了10亿元用于储能设备和技术的研发。2017年,美的推出了名为“储能+”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将储能系统与智能家居系统相结合,实现家庭能源自给自足。 而后美的在2020年和2022年分别并购了合康新能和科陆电子。 合康新能为美的集团绿色战略落地的主体,目前主要负责光伏EPC、户储业务的推进。目前合康户储产品已经开始面向英国、欧洲、北美销售。 科陆电子则是美的进入大储业务的敲门砖。2023年,科陆电子陆续与欧洲知名新能源产品集成商Insight Enerji等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凭借综合行业竞争优势荣登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 “2023全球储能产品及系统集成商可融资性”榜单。依托海外电网渠道优势,科陆电子积极拓展亚非拉储能市场,实现2023年度约1.3GWh的储能系统交付。 不仅如此,美的旗下多个业务部门和子公司也都有储能相关业务,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美的楼宇科技推出了稳定可靠、高效节能、安装方便的储能热管理空调液冷机组,以及“FHPE光储热柔家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FHPE系统包括光伏、储能、热泵和柔性控制,采用该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后,家庭每年可节省约70%以上的能源成本,能源自给率可提高至90%。 如今,在集团层面,美的储能产品已实现覆盖储能电池、储能热管理、光储热柔一体化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也全面涵盖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 格力 2016年,格力成立了储能电池事业部,率先进军储能市场。同年,格力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推出了首款储能电池产品——格力储能电池,该产品采用了自主研发的三元锂离子电池技术。 2017年,格力在储能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推出了全球首款三合一储能系统。这一储能系统集成了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和控制器,可同时实现太阳能发电、储能和用电功能。此外,格力还推出了一系列储能产品,如能量包、能量站等。 2021年8月底,格力电器以18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同年11月,银隆新能源正式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如今,格力钛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基础,搭配电池管理系统(BMS)及热管理系统,提供电池模组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机架式储能系统、光伏并离网储能系统等多种储能产品,产品范围覆盖KW到MW级别。 董明珠曾明确表示,新能源板块代表着格力电器的未来。除了提出“光储空”的概念,她还表示要借助格力电器多年来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积累,要深入研究新能源领域,并计划将储能技术应用到冰箱以及其他更多家电领域。 海尔 2016年10月,海尔联合太阳能企业推出了新一代的“光伏+储能”解决方案。并且于次年海尔还推出了号称“世界最强”的储能电池——“海尔星电池”。 2018年,海尔日日顺乐家与阳光电源达成合作,一起在家庭光伏领域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 2022年5月,日日顺新能源科技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1亿,由海尔卡奥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之后的8月,日日顺新能源科技又100%控股了一家名为纳晖能源科技的公司。 2023年8月,海尔智慧楼宇推出储能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液冷机组新品。 如今,海尔集团的业务布局包含:分布式场景方案、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纳晖的业务也已触达全国500余县,并与中核汇能在海尔集团总部签订战略协议并启动“碳乡融合”新模式。在储能方面,纳晖定制的储能+工厂园区场景方案在合肥海尔电冰箱厂正式并网运行。 康佳 2022年10月,康佳集团与禾迈股份联合成立康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业务包含硅材料、光伏玻璃、组件、分布式光伏开发、储能系统等,更多集中在光伏下游产业链与衍生产业链相关业务。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康佳集团聚焦“消费类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科技”三大主导产业和“园区+投资”两大支撑产业,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公司多元化战略转型的成果正逐步显现。 康佳集团2022年成立康晟佳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商业储能与别墅绿电,康佳集团持股40%。另外下属子公司四川康佳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中标中广核新能源储能系统集采,规模为200MW/200MWh。 2023年4月,康佳移动互联事业部与千亿锂电巨头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亿纬储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共同探索布局。 创维 2023年4月,深圳创维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发电技术服务、电池制造等。在储能业务上,创维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储能电池系统相结合,可满足民用、通信、工业等不同场景。 创维在今年3月27日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旗下子公司创维储能规划三大业务方向,分别是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和工商业储能。 基于渠道及市场共享,目前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在欧洲、非洲等区域已启动销售。公司在户用储能、小型标准液冷电池柜等产品线有明确的产品规划,除了硬件系统外,在BMS、EMS、用户端APP及后台系统方面,都有明确的产品规划路径和投入计划,目前业务正在有序推进中。公司将基于技术积累、共享及发挥公司现有的渠道、市场、资源等优势,重点投入国内外储能行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产品的价值。 奥克斯 2023年,由宁波奥克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宁波奥克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程志浩,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等。 TCL 2021年12月,TCL光伏科技成立,隶属于TCL实业,TCL光伏科技聚焦户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及海外业务。 日前,TCL光伏科技针对海外家庭需求,推出系列硬件和一站式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包括TCL储能一体机与储能分体机、储能分体机外,光伏组件、TCL三联供(热泵)等产品。 长虹 长虹聚焦储能电池、储能系统。 长虹电源目前在从事户用储能系统及大型储能光伏电站相关业务。此前曾对外表示,公司正大力进军储能领域,已经将储能产业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长虹能源在储能领域则更多关注便携式储能等领域的研发储备,在家用储能方面有业务在开展。 在2023年11月16日,长虹钠离子电池在第十届科博会亮相,同步亮相的还有电动工具用圆柱型钠离子电池等。 据了解,长虹开发了以有机小分子为正极,铋钠合金为负极的新型钠离子电池体系。 参考资料 ———— 1.《科林电气争夺战:海信、董事长谁说谎?》,野马财经; 2.《海信网能再出手!要斥资15亿元,溢价15%拿下科林电气控制权》, 上海证券报; 3.《家电巨头不断跨界储能,谁是持久战选手?》,北极星储能网; 4. 企业要约收购报告书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