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金域医学(603882)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艾迪康赴港,和金域医学差了不止一个迪安诊断

http://www.chaguwang.cn  2022-03-10  金域医学内幕信息

来源 :动点科技2022-03-10

  今年的香港新股市场依然将由医疗板块主导。据动点科技统计,自 2022 年以来,在已提交港交所主板或创业板上市申请的 65 家企业中,有 16 家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相关企业,占比约 1/4。

  3 月 4 日,一家名为艾迪康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提供商在最近提交了赴港上市招股书,这是其在去年 6 月首次递表失效后二度提交上市申请。

  百亿级第三方检测市场

  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起源于上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指的是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从事医学检验的第三方机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产业格局已经非常成熟。ICL 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为仪器和试剂的生产商,下游为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

  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几家独立医学实验室率先探索医学检验外包服务。随后,一大批以基因检测业务为突破口的公司从技术角度切入独立医学检验市场,推动整体行业规模提升。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 ICL 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117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9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4.0%,预计 2025 年将达到人民币 463 亿元。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 ICL 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如 2020 年,中国的 ICL 检测市场规模在临床检测市场总规模的中的占比为 6%,远低于日本的 60%、德国的 44%及美国的 35%。这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在我国医学检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其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一般由院内检验科、病理科完成;而在商业保险支撑下,国外的私立医院有着更强的成本控制意识,更愿意将检验项目外包给成本更低的 ICL 机构。此外,国内在单一患者的临床检测支出方面也相对落后,这意味着,中国的 ICL 市场天花板还很高。

  不过,各种医学检测技术的突破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在不断推动这个行业向前发展。

  新型基因测序平台、自动化实验室系统、5G 网络和先进的物流系统等新技术重塑了 ICL 行业;政府支持医院与 ICL 合作,并缩短连锁 ICL 的审批流程;医保改革控费降本的压力刺激着公立医院提高临床检测外包的比例;分级诊疗推动患者向低线城市的医疗机构分流,在自身有限的检测能力基础上,这些机构也更倾向于 ICL 高性价比的服务。

  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精准医疗的需求、预防性治疗意识的增强、新药物疗法的出现、民营医院占比提升乃至短期激增的新冠肺炎筛查都显著刺激了专项检测需求的增长。

  同时,中国 ICL 行业壁垒较高:资金投入高、时间长;监管框架复杂、对先进检测技术和物流能力的要求较高;对经验丰富专业人员的需求较大;需要连锁经营且作为客户的医院在认准了合适的外包 ICL 后不会再轻易更换,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玩家的进入。因此,成立于行业早期、拥有强大技术实力和丰富检测产品的大型 ICL 通常有着更高的成本优势、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

  新冠检测收入超 20 亿元

  艾迪康成立于 2004 年,是一家坐标杭州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成立 16 年后,才陆续获得累计 1.1 亿美元的两轮战略融资。

  发展至今,艾迪康已成为中国三大独立医学实验室(或 ICL)服务提供商之一,主营医疗诊断检测服务和医疗产品销售。其中检测服务收入占比九成以上,主要包括临床免疫检测、临床化学检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病例监测和其他综合检查。

  据了解,艾迪康主要通过遍布全国的 26 个自营实验室组成的集成网络为医院和体检中心提供检测服务,其中已有 17 个实验室通过 ISO15189 认可。此外,为确保快速运输样本并及时报告检测结果,艾迪康所运营的专用冷链物流网络已覆盖中国 1500 多个市县的 17000 多家医疗机构。

  艾迪康的客户群包括医院、诊所、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数据显示,艾迪康来自于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的收入占比正逐年下滑,而来自于其他医疗机构的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艾迪康的检测组合已包括约 3100 种医疗诊断检测,其中包括 1500 多种普检及 1500 多种特检。2019 年~2021 年,艾迪康的检测量分别为 4600 万次、6010 万、8050 万次。2020 年 2 月,艾迪康开始提供 COVID-19 检测,至今已进行超 4300 万次 COVID-19 检测。

  2020 年一季度开始,新冠检测需求的集中提升也有效助推了艾迪康的业务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9 年~2021 年期间,艾迪康的年收入分别为 17.3 亿元、27.4 亿元、33.8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9.8%。同期净利润分别为 0.70 亿元、2.89 亿元、3.22 亿元。2020 年~2021 年,艾迪康来自 COVID-19 检测的收入累计约为 21.57 亿元,在当年总收入中的占比均在 30%以上。

  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 COVID-19 检测市场规模将在未来数年内逐步减少,并于 2022 年减至人民币 96 亿元,但预计不会完全消失。不过同期,艾迪康的非 COVID-19 业务收入也有 18.2%的同比增长,并且艾迪康与新医院及体检中心客户的合作已扩展至 COVID-19 检测之外。

  头部份额缩水约 10%

  独立医学实验室 ICL 市场集中度较高,2020 年,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达安基因等四家头部企业实验室总数超 110 家,占据了第三方医检市场约 57.1%的份额,其中艾迪康占比约为 8%。

  成立时间最晚的艾迪康也是独立医学实验室四巨头中硕果仅存的还未上市的企业,其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第二、第四的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此前均已在 A 股完成上市。

  注:实验室数量、合作医疗机构数、营收、净利润等数据统计周期均截至 2020 年末

  作为当之无愧的 ICL“一哥”,金域医学开创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先河,在实验室数量、检测项目数、合作医疗机构数以及营收方面均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其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 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除了内地,金域医学还将业务拓展至香港地区。

  2017 年,金域医学登陆上交所主板。在具体的检验业务方面,金域医学囊括了理化质谱检验、基因组检验、病理诊断、生化发光检验、免疫学检验和其他综合检验。年检测标本量 1 亿例以上,年病理标本量 1000 万例以上。2020 年疫情期间,金域医学还一度成为全球核酸检测量最大的单一机构。

  2004 年,出身罗氏诊断小代理商的迪安诊断看到了第三方实验室的机会向外包转型。2011 年,迪安诊断上市,并开始执行连锁化、规模化的扩张策略。如今迪安诊断旗下已有 34 家实现盈利。迪安诊断还相继收购北京执信、金华福瑞达等多家体外诊断行业龙头代理商,借此打通当地医院检验科渠道。

  除了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机构这一重身份,迪安诊断还是医学诊断分销商及医学诊断设备制造商。区别于艾迪康以检测收入为主的营收构成,迪安诊断的诊断产品收入占比近 6 成。

  依托中山大学雄厚的科研平台,达安基因是专注于基因组的设备及诊断服务机构,主营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的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其收入也相应地由试剂产品、检测服务和仪器产品构成。

  自 1995 年起,达安基因就开始布局分子诊断实验室(PCR),并早早试水了特检业务。2004 年 8 月,达安基因在深交所挂牌。目前,达安基因业务范围覆盖亚洲、美国和欧盟,在国内第三方诊断市场占有率处于第四位。

  小结

  ICL 是一个被广泛看好的医疗细分赛道。如前文所述,医疗机构与 ICL 合作的排他性加剧了第三方诊断市场的寡头格局,头部 ICL 全国实验室网络的链式扩张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诊断市场前四名的行业集中度已经由 2018 年的 70%左右下降为如今的不足 60%,看似构不成威胁的区域市场参与者正在缓慢蚕食头部 ICL 的市场份额。

  再从头部 ICL 自身出发,自今年 1 月中旬,第三方检测老大哥金域医学爆出员工涉嫌实施引起新冠病毒传播的严重危险行为被立案以来,投资者们用脚投票,致使三家头部独立医学实验室在过去近 2 个月里出现近乎一致的下跌行情。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新冠疫情的爆发助推了以上述 ICL 巨头为首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的业绩和股价,疫情本身的反复和不确定性也在左右着新冠检测的需求。抛开流行病毒的“助攻”,手握顶尖医学技术的第三方实验室只有不断加强产品研发、提升服务水准才是正道。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