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首药控股(688197)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首药控股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8-21  首药控股内幕信息

来源 :证券之星2023-08-21

  首药控股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我们所处的行业

  怀抱“在创新药的版图上,必须要有首药控股一席之地”的愿景,公司以原始创新为起点,守初心、铸匠心、秉臻心,十三年来致力于开发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国产靶向新药,以解决肺癌等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医药制造业中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C272)。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的行业目录及分类原则,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

  (二)关于首药控股

  首字当先,重点布局。我们拥有首个国产三代ALK抑制剂、首个国产高选择性RET抑制剂等具备显著竞争优势的差异化在研管线;我们是国内首个同时拥有二代、三代ALK激酶抑制剂的创新药企,未来有望实现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流程用药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我们重点布局了多款候选药物,包括二代ALK抑制剂SY-707、三代ALK抑制剂SY-3505、高选择性RET抑制剂SY-5007,KRAS(G12C)抑制剂SY-5933等,靶点覆盖面广泛。

  精耕细作,砥砺创新。一方面,我们以临床价值和市场竞品差异化为前导,坚持求真务实,以高质量、高效率的理念做研发,在十余载创新实践中持续锻造“全而强”的新药研发体系,外部服务的依赖性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有核心技术,通过交替穿插、多线并行的研发模式替代传统单线循环的研究路径,有效提高化合物筛选效率和项目的成功率,整体成本控制能力优秀。

  商业引领,高效实干。创始人李文军先生具备多年的商业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经验,带领公司核心团队稳定合作十余年,走出一条“以商业战略引领新药研发”、极具首药特色的发展之路;公司目前拥有一支规模为150人的精干研发队伍,覆盖AI药物设计、药物化学、生物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学、临床运营、临床医学、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药物警戒、稽查、影像学、注册等核心环节,并形成了简单高效、容错与信任的文化和氛围,优秀人才通过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迅速成长。

  管线丰富,梯度分明。截至本报告披露日,我们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研管线24个,其中12个自主研发管线,12个合作研发管线;自主研发管线中,1款已处于pre-NDA沟通交流阶段,2款处于关键性注册Ⅱ/Ⅲ期临床,1款处于Ⅱ期临床,3款处于Ⅰ期临床阶段。我们还储备了多款具有前瞻性的优质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管线梯度、靶点和适应症持续丰富:

  (三)核心自研管线概述

  1.SY-707

  SY-707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全新化合物结构的高活性的口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用于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

  本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全力推进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其中,Ⅲ期确证性临床试验(比较SY-707与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性临床研究)已达到方案中预设的中期分析节点,中期分析数据显示SY-707在ALK阳性NSCLC患者中,主要疗效指标(IRC评估的PFS)显著优于对照药物克唑替尼且安全性良好。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与CDE展开了Pre-NDA沟通交流。

  随着分子医学研究进展及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NSCLC的治疗已进入个体化诊疗时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于2007年在NSCLC中被发现,随后其被证实为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驱动突变之后的又一个分子水平的NSCLC驱动基因突变,也被称为肺癌的“钻石突变”,在NSCLC中发生率约为5-7%。基于我国庞大的NSCLC患者群体,ALK融合阳性患者数量不容小觑。2021年我国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人数约为5.4万人,据咨询机构预测,2030年将增长至6.7万人;随着ALK靶向药物的陆续推出及普及,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33.7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6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4%。

  ALK激酶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ALK融合阳性的NSCLC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数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已被获批用于ALK融合阳性NSCLC的临床治疗。然而一线推荐药物中除恩沙替尼(引进自Xcovery公司)外,其他均为进口药物,目前尚无完全国产的ALK抑制剂类药物获批一线用药。中国ALK阳性NSCLC患者人群数目庞大,患者用药可及性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产自研的优效优价ALK靶向药物的缺口仍然有待填补。

  从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SY-707在ALK阳性晚期NSCLC治疗中体现出有竞争力的疗效水平,相比克唑替尼,SY-707不仅能够明显提高ALK阳性NSCLC患者的疾病缓解时间,而且在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其它的已上市的二代ALK抑制剂药物相比,SY-707在安全性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同类药物的眼部、神经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代谢及营养、心脏疾病等相关不良反应,SY-707的发生率更低。

  其他适应症的探索。作为一款ALK/FAK/PYK2/IGF1R多靶点激酶抑制剂,SY-707在FAK靶点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与特瑞普利单抗和吉西他滨联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临床试验目前处于剂量爬坡阶段,报告期内受试者持续入组;后续,公司计划在几个不同的研究队列中开展相应的研究。

  2.SY-3505

  SY-3505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第三代ALK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一、二代ALK抑制剂耐药的ALK+NSCLC。

  本报告期内,SY-3505的临床研究取得关键性进展。

  2023年3月,公司收到CDE关于第三代ALK激酶抑制剂SY-3505沟通交流申请附条件批准上市资格的反馈意见,基于SY-3505现阶段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和拟定的目标人群,CDE同意SY-3505开展拟定单臂设计研究。据此,公司迅速启动了SY-3505针对二代AL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关键性注册Ⅱ期临床试验,4月,取得组长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批件;6月,首例受试者顺利入组。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多家研究中心,正在加速推进该关键性Ⅱ期临床试验的进度。

  ALK+NSCLC患者接受ALK抑制剂治疗一定时间后,普遍会发生耐药问题,导致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尤其对于二代ALK-TKI一线治疗或一代/二代ALK-TKI治疗失败的患者,2022版CSCO指南推荐对于此类人群中出现广泛进展的非鳞癌患者推荐采用含铂双药化疗±贝伐珠单抗,然而后续的治疗选择及获益均相对有限。目前全球仅有一款第三代ALK抑制剂获批上市,国内尚无国产同类药物获批上市,结合国内二代ALK抑制剂耐药NSCLC患者逐年增长的比例以及耐药后人群的当前治疗现状,我国ALK抑制剂耐药的NSCLC患者(尤其是二代ALK抑制剂耐药患者)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公司前期开展的Ⅰ/Ⅱ期试验,截至2023年2月6日,共计入组受试者92例,其中Ⅰ期剂量递增及扩展阶段研究已完成,共入组患者62例,探索性Ⅱ期研究共入组受试者30例,RP2D剂量(600mg,QD)下56例受试者(包括2名患者仅使用过一种非阿来替尼的第二代ALK-TKI,22名患者仅使用过阿来替尼一种ALK-TKI,32名患者使用过2种及以上ALK-TKIs),其中47名患者至少做过一次疗效评估,初步的ORR和DCR分别为38.3%和83.0%。中位DoR和PFS尚未达到。其中,针对22例基线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ORR和DCR分别为50.0%和86.4%[注:上述数据截止时间为2023年2月,部分患者仅做过一次疗效评价,尚未达到最佳疗效]。

  安全性方面。32名(57.1%)患者经历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2名(3.6%)患者的出现了≥3级的TRAE。最常见的TRAE包括腹泻(42.9%)、恶心(28.6%)和呕吐(26.8%)等,与竞品劳拉替尼相比,整体TRAE以及高级别TRAE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且竞品常见的神经毒性、代谢异常等TRAE基本没有检测到。SY-3505在疗效与竞品相当的基础上,安全性具有显著的优势,作为完全国产自研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新型第三代ALK抑制剂,SY-3505有望有效解决中国二代ALK抑制剂耐药人群的急迫用药需求,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极大地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其他适应症的探索。由于LTK与ALK在激酶域氨基酸序列上具有高达80%的同源性,在蛋白结合预测上,二者与ALK三代抑制剂劳拉替尼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同源性接近100%,提示利用ALK抑制剂临床治疗LTK融合肿瘤病人的潜在可能性。临床前研究发现,公司SY-3505作为第三代ALK-TKI类药物,对LTK蛋白激酶也展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对CLIP1-LTK融合阳性的肿瘤细胞具有非常强的生长抑制作用。目前,全球尚无特异性靶向LTK融合蛋白的药物上市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报告期内,公司已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目前正在启动针对LTK融合阳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工作。

  3.SY-5007

  SY-5007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完全国产的选择性RET抑制剂,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国产高效选择性RET抑制剂之一。

  报告期内,SY-5007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2023年1月,CDE基于SY-5007已有的临床Ⅰ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同意SY-5007针对RET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未来采用Ⅱ期单臂临床试验申请附条件上市,明确了SY-5007关键注册临床研究设计,注册上市路径清晰明确。据此,公司快速启动了该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NCT05278364),本试验已于

  2023年2月取得组长单位上海市肺科医院伦理批件,同月,首例受试者顺利入组,报告期内已经在全国十几家研究中心启动了该试验;同时,SY-5007确证性Ⅲ期临床试验

  (CTR20232014)也已经于2023年7月取得组长单位上海市肺科医院伦理批件,标志着该临床试验正式启动。目前,公司正在全国几十家研究中心开展这两个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加速受试者入组,全力推进试验进度。

  据统计,全球RET融合NSCLC占总体发病率比例为1-2%,中国RET融合NSCLC的发生率为1.4-2.5%。与未发生RET变异的NSCLC患者相比,RET融合NSCLC多见于年龄偏低(≤60岁)、非吸烟、肺腺癌患者,且该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更低、体积更小(≤3cm),更易出现淋巴结及脑转移,预后更差。在选择性RET抑制剂问世之前,化疗是RET融合NSCLC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一线采用含铂化疗,客观缓解率(ORR)约50%,最大样本量(N=108)研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仅为6.6个月;对于一线治疗后患者,化疗的生存获益更为有限,免疫疗法对该类患者同样不敏感。

  SY-5007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全新化合物结构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RET小分子抑制剂。由于当前国内尚无完全国产的选择性RET抑制剂获批上市,只有两款进口同类药物获批上市(其中一款为附条件批准),价格昂贵,患者可及性低。SY-5007作为完全国产的选择性RET抑制剂,目前来看疗效和安全性与竞品比均具有相当的竞争力。2023年ASCO年会上,我们就SY-5007的临床Ⅰ期研究结果做了壁报展示:截至2023年2月,Ⅱ期推荐剂量(160mg)下共入组了29名患者(其中包括24名NSCLC患者,4名MTC患者),其中疗效可评估患者有28名,其中27名(96.4%)患者肿瘤缩小,ORR和DCR分别为72.4%和89.7%。针对NSCLC患者,ORR和DCR分别为75.0%和91.7%,疗效优异,有望为我国RET阳性肿瘤患者提供精准治疗的新选择。

  其他适应症的探索。已有Ⅰ期临床数据显示,SY-5007在RET阳性甲状腺癌患者中同样体现出良好的临床活性与耐受性,公司后续计划在积累一定的数据后,与CDE沟通申请开展针对甲状腺癌的关键临床试验设计,不断扩大SY-5007的适应症人群范围。

  4.SY-1530

  SY-1530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选择性、不可逆的BTK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来源的血液肿瘤(包括多种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B细胞或T细胞发生的一组常见的、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属于淋巴瘤分型中的主要类别,占比达90%。其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比在70%以上,主要亚型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细胞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等。

  报告期内,公司正在开展针对复发或难治套细胞淋巴瘤适应症的Ⅱ期临床试验。另外,考虑到SY-1530与公司其它产品具有较强联用价值,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其多种联合用药方式在多个适应症上的潜力。

  5.SY-4835

  SY-4835是由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WEE1抑制剂,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具有新颖的化学分子结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SY-4835对多种肿瘤均有显著抑制活性,抗癌谱广泛,其潜在适应症包括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和AML等血液肿瘤。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同类抑制剂药物获批上市,SY-4835于2021年7月进入临床Ⅰ期研究,是临床试验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的国产WEE1抑制剂药物。后续,公司也会积极探索多种联合用药和适应症的研究,采取差异化的注册路径。

  6.SY-4798

  SY-4798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不可逆的小分子FGFR4抑制剂,拟用于治疗肝细胞癌(HCC)、胆管癌等消化道肿瘤,已于2021年4月进入Ⅰ期临床,目前处于剂量拓展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将近一半的肝癌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第4位、致死率排名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85%-90%为肝细胞癌(HCC),是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癌种。据统计,2021年我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约42.6万人,且很多患者在初诊时就已是中晚期。近年来,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药物发展迅速,生存期显著延长。与泛FGFR抑制剂相比,高选择性FGFR4抑制剂可以更显著减少由于脱靶效应而导致的不良事件,但国内尚无高选择性FGFR4获批上市,精准靶向治疗方面尚需突破。已有的临床数据显示,SY-4798的耐受性优良,单药在受试者体内也体现出一定的疗效。未来,公司会积极探索多种联合用药的潜力,采取差异化的注册路径。

  7.SY-5933

  SY-5933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高活性、高选择性KRAS(G12C)小分子抑制剂,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全新化合物结构。本报告期内,公司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SY-5933片针对KRAS(G12C)阳性突变的晚期实体瘤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

  KRAS突变阳性广泛存在于多个高致死率癌种中,约有3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50%的结直肠癌患者及80%-90%的胰腺癌患者存在KRAS突变阳性。G12C是KRAS最常见的突变之一,据研究统计,在中国人群中,KRAS(G12C)突变发生在约4.3%的肺癌,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以及约2.3%的胆管癌患者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自2016至2020年,中国主要KRAS(G12C)突变癌种的发病人数从3.8万人增长至4.3万人,并预计于2025年达到5.1万人。

  目前尚无国产KRAS(G12C)抑制剂药物获批上市。由于化疗及免疫治疗对KRAS(G12C)突变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相对有限,因此该患者人群对KRAS(G12C)抑制剂存在显著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临床前研究显示:酶学和细胞水平,SY-5933能够特异性的与KRAS(G12C)结合,抑制酶活性,SY-5933能有效的抑制KRAS(G12C)突变阳性肿瘤细胞增殖,而且对野生型和其它突变体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在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SY-5933对多种KRAS(G12C)突变阳性的肿瘤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平行对比发现,其抗肿瘤明显活性优于AMG510;在GLP毒理研究中发现,SY-5933的安全性优异,具有非常高的疗效/毒性安全窗口。

  此外,临床前研究发现,SY-5933与公司现有在研管线上的其它产品也具备明显的协同效应。在后续的临床试验中,公司将会积极探索SY-5933单药以及联合用药的抗肿瘤疗效,期待能够在当前竞品疗效尚有明显提升空间的适应症上有所突破。

  (四)抗肿瘤药物行业概况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失去控制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一般称为癌症,增长迅速且有侵袭性及转移性,其死亡率高、预后差、治疗费用昂贵。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恶化及社会压力增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肿瘤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据统计,中国癌症整体发病人数从2015年的393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467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9%,并预计以年复合增长率为1.8%持续增长至2030年的548万人。其中,肺癌是全球及中国较为常见的癌症,2021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高达约98.5万人,预计2030年达到约120.9万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此外,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为我国发病人数前五的癌种。

  随着更多的靶向药物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问世和更多的适应症获批,全球及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蓬勃发展且前景广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2年,全球及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028亿美元和2,385亿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及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将进一步分别增长到4,688亿美元和6,094亿人民币,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3.5%和16.2%。

  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以化疗药物为主导,占整体市场的六成以上,而靶向药物占比不足三成。靶向治疗通过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存活、生长相关靶点实现抑制或延缓肿瘤进展的治疗效果,达到较为精佳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选择适合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凭借其良好的安全有效性,已成为目前抗肿瘤药物领域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且随着我国医保目录不断调整、医生和患者对靶向药物的了解越发深入、市场接受度逐渐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国产创新型靶向药物(特别是小分子靶向药)获批上市等有利因素的驱动,预计到2030年,靶向治疗的市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五)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发布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实施,国家把健康医药事业放到了战略高度,奠定了医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未变、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及国民经济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全民医疗需求将持续高涨,这将助推我国医药市场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医疗需求的不断高涨,对我国医疗健康高质量、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相继出台新药加快上市注册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药品集采和药价谈判、抗癌新药降价加速纳入医保等政策,大力鼓励药企创新。在此背景下,具有真正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特别是拥有领先技术能力的医药企业迎来了机遇。

  1.多层次产业政策持续密集发布,加快引导企业向源头创新发展

  年内,行业改革围绕人民健康需求进一步深化。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未来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旨在明确建立基本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支付标准调整规则,进一步体现了对创新的支持。CDE发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以“早期介入、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等形式,进一步加快创新药的研发进程,完善创新药审评体系建设,利好临床最紧迫、最富竞争力的创新药进入市场;《单臂临床试验用于支持抗肿瘤药上市申请的适用性技术指导原则》旨在指导企业更好地评估是否适合开展单臂试验以支持后续上市申请,为那些能够真正满足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肿瘤患者需求的在研产品明晰了加速上市路径;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三原则”从临床试验的角度出发,贯穿设计-实施-评估全流程,对在研管线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规范和引导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标准。

  2.药品审评速度提升,创新药物注册申请受理和获批数量持续增长

  随着国内企业纷纷落实政策指引,加速由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创新药物IND及NDA申请受理和获批数量持续增长,国产占比稳中有升。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1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受理端,2021年,NMPA受理创新药注册申请1,886件(998个品种),同比增长76.10%,其中IND1,821件(953个品种),同比增长79.23%;NDA65件(45个品种),同比增长18.18%。批准端,2021年内批准/建议批准创新药注册申请1628件(878个品种),同比增长67.32%;其中IND1,559件(831个品种),同比增长65.32%,NDA69件(47个品种),同比增长130.00%。

  3.产品力、创新力、差异化布局助本土企业走向世界

  我国制药企业集聚市场需求大、可跟踪靶点多、临床前研究门槛相对较低的研发领域,造成热门药物的赛道拥挤,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未来First-in-class/Best-in-class药物的开发能力将成为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新靶标、新技术药物的开发将成为创新药的主流,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差异化研发管线的医药企业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凭借优质新药商业化尽快回收前期成本并再投入研发环节,通过正向循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升级。

  随着国内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是必然趋势。虽然中国创新药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创新成果开始加速涌现并逐步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但本土药企在全球医疗市场的影响仍相对有限。通过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合作与竞争中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全球医疗市场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了靶点分析及验证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先导化合物优化技术、药物综合筛选与评价技术在内的临床前药物高效研发体系,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优化、药物筛选评价、药代药动技术、合成工艺研发、制剂处方研究及质量研究与控制、规范专业的临床研究等七大核心平台。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关键环节的数个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1)靶点分析及验证技术:确定药物靶点是新药研发的关键一步,在设计药物分子、开展药物研发之前通过前期生物学研究验证靶点的有效性并初步探索潜在的毒副作用,可在研发早期高效排除部分成药性不佳的抗肿瘤药物靶点,降低新药研发中靶点失败的风险。公司目前已初步建立基于基因编辑技术与蛋白质表达调控技术的靶点生物学研究平台,对于初次接触、成药性尚未确定的新靶点,公司内部可以进行蛋白、细胞和动物层面的功能验证,在充分证明靶点有效性之后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及先导化合物优化技术开展药物分子设计及结构优化。

  (2)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药研发领域,整合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活性预测模型、QSAR模型、药物从头设计模型等,通过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算法整合化学和生物数据,综合提升了平台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大量骨架构建与优化的效率,同时能够快速生成具备生物活性的全新分子,并拥有小分子药物从头设计的能力。该技术具有对药物小分子的生物活性、选择性、药代动力学性质、毒理学性质等重要信息的预测能力,提高了小分子药物筛选优化效率,加快了药物的研发迭代速度。

  (3)先导化合物优化技术:公司在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筛选得到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分子后,需要根据先导化合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如:溶解度、透膜率、代谢稳定性、体内分布及脱靶情况等,在保留核心药效团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优化化合物结构。研发人员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采用基于结构的溶解性调节策略、基于结构的代谢稳定性改善策略、基于结构的毒性优化策略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多轮次的优化、筛选及评估,最终得到各项性能优异的候选药物分子。

  (4)药物综合筛选与评价技术:公司建成了从药物分子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到动物体内水平的完整生物学研究体系,能够为化合物的设计优化提供活性筛选、作用机理研究、药物代谢特征及毒性研究等方面的数据支撑。公司在项目中前期筛选和评估先导化合物时同步引入药效学以及初步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从不同层面综合评价先导化合物分子的性能,包括研究化合物的透膜率、在细胞内是否能够有效作用于靶点蛋白、在动物体内是否能够在靶器官中达到有效的作用浓度、是否能够与靶点蛋白进行有效结合、是否具有显著的脱靶效应等多项研究,为最终提高化合物在体内的药效提供思路与解决方案。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1.由于药品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因素较多,此处仅列示目前临床在研项目的情况;

  2.“预计总投资规模”为目前已开展适应症的预计合计投入。上述预计为公司根据研发管线进度进行的合理预测,实际投入可能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发生变化。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深入实施,多层次产业政策不断落地。面对创新药物行业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竞争要素加速变化的大环境,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效率做研发的战略定位,全体首药人笃定信心、挺膺担当,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实干精神推进在研管线的临床进度,SY-707、SY-3505、SY-5007等关键性临床试验相继取得可喜进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0,115.85万元,同比稳步增长7.06%。

  (一)SY-707临床试验达主要研究终点,黎明将至

  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ALK抑制剂SY-707Ⅲ期确证性临床试验达到了临床试验方案中预设的中期分析节点,我们已与CDE开展了Pre-NDA沟通交流。数据显示,SY-707在ALK阳性NSCLC患者中,主要疗效终点(IRC评估的PFS)显著优于对照药物克唑替尼且安全性良好。作为完全国产自研的ALK抑制剂,SY-707的成功研发和上市有望填补国产自研ALK抑制剂的缺口并提高国内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二)SY-5007、SY-3505相继获得附条件上市资质

  报告期内,公司先后收到CDE关于SY-5007和SY-3505附条件批准上市资格的反馈意见,这为后续关键性临床试验和注册上市明确了方向。SY-5007是针对首个进入临床阶段,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的选择性RET抑制剂之一;SY-3505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第三代ALK抑制剂。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我们以力保先发优势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加大资金、人力等关键资源倾斜力度;临床研究团队自我加压、与时间赛跑,截至本报告披露日,伦理过会、项目启动均已提速完成,关键性试验的受试者正在快速入组。

  重要的里程碑进展如下:

  1月CDE同意SY-5007针对RET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未来采用Ⅱ期单臂临床试验申请附条件上市

  2月SY-5007取得组长单位上海市肺科医院伦理批件,

  3月CDE同意SY-3505开展拟定单臂设计研究

  4月SY-3505取得组长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批件,

  6月SY-3505关键性Ⅱ期试验首例受试者入组

  7月SY-5007取得组长单位上海市肺科医院伦理批件,

  (三)新候选药物和在研药品新适应症探索取得进展

  依托含靶点分析及验证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先导化合物优化技术、药物综合筛选与评价技术在内的临床前药物高效研发体系,我们的临床前团队能够持续设计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和临床开发潜力的候选化合物分子,在通过进一步详细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收集在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药理学和毒性信息后推向临床。报告期内,SY-5933针对KRAS(G12C)阳性突变的晚期实体瘤临床试验取得了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在研药品新适应症拓展方面,SY-3505(第三代ALK抑制剂)报告期内获批开展针对LTK基因融合阳性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

  (四)核心产品学术成果亮相2023ASCO年会

  报告期内,我们有2项核心在研项目的重要临床研究成果入选于6月举办的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并以壁报形式与参会专家进行交流,分别为SY-3505治疗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临床Ⅰ/Ⅱ期多中心研究,以及SY-5007在中国晚期RET阳性实体瘤患者中的首次人体临床Ⅰ期、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研究。公司创新研发实力获得国际最具影响力的肿瘤专业学术组织的认可。未来,公司更加坚定以开发同类最优(Best-in-class)和首创(First-in-class)药物为目标,力争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多、更优的临床药物,为提升民族创新药物的全球竞争水平贡献力量。

  (五)夯实基础管理,精细化运营保创新目标实现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夯实基础管理,助力创新战略目标实现。

  1.三会一层各司其职,内部控制建设常抓不怠。公司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精神,以治理完善、诚信经营的优质上市企业为榜样,着力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建设。报告期内,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制衡、监督、执行及信息披露机制得以充分落实,大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人员行为被严格约束,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及时、公平,未发生任何违法、违规或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项。

  2.人力资源管理向纵深探索。核心研发人才招聘力度加大,特别是临床研究链条不断补强,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加16.28%;持续开展多样化内训活动,增强队伍内生动力,提升创新质量;探索优化员工晋升发展路径及福利制度,营造简单、和谐的研发氛围,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3.向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效益。持续拓展金融机构朋友圈,在充分确保资金(特别是闲置募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不断深化投资工具选择与运用,提升资金管理能力。本报告期,公司取得资金管理收益1,286.98万元。

  三、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公司是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创新药研发型企业,截至目前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研管线24个。由于公司目前暂无产品上市、未产生药品销售收入,报告期内实现的营业收入主要系合作研发取得的里程碑收款,但规模相对较小,无法覆盖期间研发及运营支出,导致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报告期内,公司营运资金主要依赖于前期外部融资及合作研发取得的里程碑收入,如未来经营发展所需开支超过公司可获得的外部筹资和里程碑收入,将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压力;若公司无法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取得盈利以取得或维持足够的营运资金,这将对公司研发投入、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及团队稳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二)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升级及产品迭代风险

  随着人类对疾病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医药研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药技术升级及产品迭代速度加快,行业竞争趋于剧烈。公司面临来自全球生物医药公司的竞争,竞争对手有可能开发出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异的药物,将会对公司在研产品造成冲击;公司所在新药研发领域或可能出现技术突破性进展,若公司无法及时应对技术革新,将无法持续研发出优秀的药物,从而对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知识产权风险

  创新药研发的核心成果体现为药品相关知识产权。若公司未能为在研产品取得及维持知识产权保护,或所取得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够广泛,或在提交知识产权保护前知识产权被提前泄露,或产品专利权到期,第三方可能通过不侵权的方式开发与公司相似或相同的产品及技术,或被抢先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出现专利交叉覆盖,从而对公司产品的商业化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3.关键研发人员流失风险

  新药研发高度依赖核心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任何关键科研人员的流失都可能延迟或妨碍在研产品的成功开发。创新药行业对高水平研发人才的争夺激烈日趋激烈,尽管公司拥有一支精干默契的团队,十余年来一直保持了密切、高效的配合协作,并形成了简单高效、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容错与信任的文化,过往未曾在吸引及挽留优秀员工方面遇到特别的困难,但仍不能排除日后遇到相关困难的可能。此外,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亦有可能带来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为此,公司于2020年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旨在持续激发员工的研发热情,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提升公司的凝聚力。公司还积极为优秀科研人员广泛争取各项人才福利政策和科技荣誉,解决其后顾之忧,让科技工作者能专注、专心于从事创新药研发。

  (三)经营风险

  1.新药研发风险

  新药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尤其在靶点筛选及化合物设计环节不确定性较大。公司已通过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新型技术,利用其模拟能力,开展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超高通量虚拟筛选,进而对化合物的成药性、口服有效性、代谢稳定性、血脑屏障和毒性等指标作出早期的模拟及评价,在化合物设计阶段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但由于临床试验结果受到样本限制、临床方案、药物作用机理或其他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导致在研产品仍存在后续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不及预期或者不及其他同类产品,导致无法继续推进。

  2.临床研究风险

  创新药的临床研发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即使候选药物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早期阶段取得进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导致其在临床试验阶段后期无法显示出理想的安全性及疗效。公司无法保证任何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数据能够预测候选药物的最终临床结果。此外,药品临床试验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及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临床方案审批进度、研究中心伦理审查进度、临床试验患者入组进度等影响。

  临床试验在招募病患入组时会受到来自从事同类产品研发的药企的竞争,而该竞争将减少公司潜在可招募病患的数量和类型。与此同时,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同样会受到临床试验供应商资源竞争、医院或临床试验中心资源竞争、临床相关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即使公司能够在临床试验中招募足够患者,但患者招募若发生延迟,也可能导致成本增加或影响临床试验的时间或结果,公司在研产品的临床进度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为此,公司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临床研究团队建设,提升与临床研究中心及受试者沟通效率,力争加快临床入组速度并提高临床试验质量。

  3.新药获批上市风险

  在完成临床试验后,公司需要向CDE申请药品上市,在取得药品注册批件后,方可正式上市销售。在CDE审评公司药品的上市申请过程中,可能存在药品获批上市的周期较长,或者药品无法获得批准上市的情况,进而对公司的业务经营以及实现盈利的时间造成不利影响。

  4.新药生产风险

  根据我国药品生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医药制造企业生产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注册批件等资质,生产车间需完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公司目前正在推进首药控股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并计划在产品临床进展的合适时机申请上述相关资质,但公司未来可能存在未能满足相关经营资质申请条件或标准而未能成功或及时获批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产品商业化产生不利影响。

  5.新药商业化风险

  创新药物在取得药品注册批件后,还需要经历市场开拓和学术推广等过程方能实现最终销售。若公司招募销售团队进度不及预期,或未能遴选到具有足够能力的合作销售服务公司,或不能在上市后短期内入选医保目录,或未能有效的进行学术推广,导致获准上市的药物无法有效获得医院、医生、患者等相关方的认可,则会对公司产品的销售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将根据产品进度积极组建销售团队,力争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体系,拓展全国医院市场及药品零售渠道,提升公司产品学术影响力、市场知名度及覆盖能力。

  (四)行业竞争风险

  公司核心产品SY-707与SY-3505的适应症之一是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将面临ALK抑制剂药物市场竞争,截至目前,中国市场共有6款ALK抑制剂药物已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目录(其中5款为进口药物,1款为国产药物);SY-5007是高选择性RET抑制剂,截至目前国内有2款RET抑制剂类药物获批上市(均为进口药物)。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在开展针对相同适应症在研产品的临床研究。公司在研的其它产品同样也可能存在相同适应症、靶点的上市或临床竞争产品。商业化进度排名可能对公司产品的未来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水平。如在研产品的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公司在战略权衡后,可能会进行研发策略、资源分配和注册路径的调整。

  (五)宏观环境风险

  医药产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是一个受监管程度较高的行业,国家及各级地方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其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整个行业实施监管。近年来医药行业产业政策调整较为频繁,医疗保障政策、药品上市审批政策、药品生产管理要求、医药流通管理等政策发生变动,随着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司及所处行业政策环境可能面临重大变化。对此,公司将积极关注行业政策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规则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减少对公司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梯度丰富重点突出,我们拥有立体化的在研管线布局

  公司自2010年起从事小分子创新药的研发,在小分子创新药领域深耕十余年,依靠扎实的研发实力,致力于发现具有迫切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目前公司已有七款处于临床阶段的自主研发核心产品,覆盖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肝癌、胰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等诸多存在广阔用药需求的适应症。其中,1款处于pre-NDA的沟通交流阶段,2款处于关键性注册Ⅱ/Ⅲ期临床,1款处于Ⅱ期临床,3款处于Ⅰ期临床阶段。

  公司与正大天晴、石药集团等大型药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正大天晴合作研发的11个项目处于临床阶段,其中CT-1139(TQ-B3139)已申报NDA,2款处于关键性注册Ⅱ/Ⅲ期临床;与石药集团合作研发的1个项目处于临床阶段。公司对合作研发管线均享有里程碑收款及商业化权益。

  公司在研产品中多个差异化产品在国内具有前沿创新性。SY-3505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正在进行关键性注册Ⅱ期临床试验的完全国产三代ALK抑制剂,目前全球仅有一款三代ALK抑制剂获批,SY-3505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第三代ALK抑制剂,在国内三代ALK抑制剂药物临床研究领域处于前沿水平。SY-5007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正在进行关键性注册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完全国产高选择性RET抑制剂,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国产选择性RET抑制剂之一。

  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在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布局一线、二线、三线及三线以上全流程用药管理的企业,基本能够做到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用药管理,充分发挥二代药物(SY-707)和三代药物(SY-3505)的序贯治疗潜力,从而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治疗效果更有保证。同时,开发二代和三代药物也可以降低公司的综合成本(包括研发成本、商业化成本和生产成本等),从而使患者用药负担更低,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公司还储备了多款具有前瞻性的优质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管线梯度、靶点和适应症持续丰富,以期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多、更优的临床药物。

  2.分子发现至注册申报,我们拥有完整研发链条并持续强化

  公司建立了全面、完善的新药研发体系,研发团队覆盖了从临床前到临床研究的全部核心模块。

  公司的药物研发基于对疾病致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现状的深刻理解,高度关注前沿生物医药进展,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公司在药物研发、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开发真正解决临床未满足医疗需要的药物。临床前研发团队涵盖药物靶点验证、药物分子设计及结构优化、体内外药效综合评估、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毒理研究、合成放大工艺及分析制剂工艺开发等领域,以交替穿插、多线并行的研发模式替代传统单线循环的研究路径,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加速推进项目进程。

  临床研究团队核心模块涵盖了临床医学、临床运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药物警戒、注册申报等专业方向,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公司自有临床团队能够开展完整的临床Ⅰ~Ⅲ期研究,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基本实现不依赖CRO,能够完全自主推进。同时,公司坚持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为工作导向,发挥快速决策、高效推进的做事风格,不断优化临床研究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在临床研究领域也建立了团队独特的行业竞争力。

  3.上下同欲自我革新,我们拥有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研发队伍

  公司为研发人员创造宽松的研发环境,建立由核心研发团队组成的科学委员会,赋予核心研发团队研发决策权,发挥研发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及使命感;公司创造以人为本、有温度、有关怀的研发氛围,广泛争取各项人才福利政策和科技荣誉,让科技工作者能专注、专心于从事创新药研发。良好的研发氛围和创新机制有助于稳定核心研发团队,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公司的研发效率。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50人,占员工比例接近90%,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超过百人。公司设有博士后工作站,核心研发团队高效稳定,在公司稳定合作共事十余年,国际化视野宽广,在靶点筛选、分子设计、结构优化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参与过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公司及在研产品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专项认定,SY-707、SY-1530等六个在研管线及两个创新研究平台分别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认定;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G蛋白偶联受体关键技术平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中关村生物产业创新基地”,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北京市G20创新引领企业”、“北京市肿瘤与糖尿病小分子靶向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4.行业专家深度合作,推动公司研发和临床工作的高效进展

  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顶尖的临床研究网络,在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近百家国内知名的三甲医疗机构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与石远凯教授、李进教授、秦叔逵教授、周彩存教授、王理伟教授等众多临床专家开展了广泛、紧密的临床试验合作,积极听取行业内权威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内权威专家的经验优势,这为我们产品管线临床试验的高质量运行以及产品知名度培育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