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美迪西(688202)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创新药回暖,为何CXO板块仍“寒气逼人”?美迪西、康龙化成、凯莱英等如何应对?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3-08  美迪西内幕信息

来源 :医药经济报2023-03-08

  2023年,二级市场全面回暖。然而,作为去年上半年备受市场热捧的板块,CXO领域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尤其是进入2023年之后,股价下跌令资本市场“寒气逼人”。

  作为行业“卖水人”,据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内,仅仅以CRO领域为例,与最高点1991.42相比,截至今日收盘,CRO板块已跌至1853.3元,跌幅达6.94%。

  

  值得关注的是,A股不少发布业绩预告的相关企业,如药明康德、凯莱英等业绩也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甚至由盈转亏的局面。这一前一后的走势,无不透露出市场对CXO行业的预期已大大降低,自去年12月以来,仅CRO细分板块就已经走出了单边下跌的行情。

  

  业内人士表示,在创新药支付问题与商业化不及预期的前提下,CXO作为产业链的一环,难以长期持续独自火热的市场行情;再加上实验猴等临床试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海外业务受阻等影响,自然给CXO雪上加霜。

  创新药商业化不及预期

  市场开始回归理性

  2019年-2021年,对于CXO公司来说,迄今为止发展最好的几年。与其他医药生物创新公司一样,股市暴涨,股价翻倍再翻倍;不仅如此,在2021年整个医药行业陷入震荡回调的情况下,不少CXO公司依然做到了逆势上涨。

  资本市场的公众情绪也进一步放大了药审改革以来的创新利好,给CXO贴上了"资本避险地"、"旱涝保收"、"集采避风港"等标签。如今,当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凯莱英、博腾股份、美迪西等行业龙头皆出现不小的降幅时,便会发现,行业寒风并非避开了CXO,只是有延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医药创新研发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在渡过了2018年之后的行业大爆发,除了少数把握住机遇站稳脚跟,真正实现Biotech向Biopharma转型的企业,大部分Biotech创新企业被戳破创新“泡沫”,在研产品的创新价值也得到重新审视。

  

  不仅如此,药物研发上市并不直接等于商业化必然成功。与研发阶段只考虑效果好不好、副作用大不大不同,当各家产品摆上擂台才发现,真正的市场商业化较量才刚刚开始。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创新药支付。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鼓励和促进创新药发展。但是由于前期研发的大量投入,创新药上市后往往面临价格高昂、难支付等问题。对此,我国也开展了如医保目录谈判等向创新药倾斜的政策,以实现“腾笼换鸟”,让更多新药,更早、更好地被我国患者用上。

  然而,由于我国庞大的人群基础,目前创新药市场定价仍然难以平衡,创新药在医保支付中占比仍有限。专家表示,市场端的支付情况最终会向研发生产上游回馈,医药创新企业收支难平衡,没有足够的利润继续投入高额的研发成本,如果叠加资本市场融资遇阻,便会陷入恶性循环;当整个行业开始谨慎投入,对于“卖水人”CXO企业来说,回归理性估值在所难免。

  此外,三年疫情催生了一批业绩大增的CXO企业,这些公司如今面临着后继发展乏力的难题;部分CXO公司的业务大部分都是海外业务占比大于国内业务,面对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政策调整,这些公司受到影响的同样“压力山大”。

  猴价成本掀开行业隐忧

  新玩家蜂拥而至

  如果说,创新药企在市场端遭遇的暴风骤雨正在向上游传导,CXO这艘大船还有面临着一些尚未浮出水面的暗礁,率先触礁的可能是实验猴。

  从2020年开始,便有多家企业开始“囤猴”。2020年,药明康德企业收购了广东的一家饲养了2万余只实验猴的大型养猴场;2021年,康龙化成企业收购了日本科学旗下的几家生物制药公司,收获了约1万余只实验猴。2022年,昭衍新药收购了英茂生物、玮美生物两家公司,收获了2万余只实验猴。

  益诺思为了应对猴价上涨,提前储备猴源,消耗性生物资产即为公司未达到试验条件(寄养在猴场或虽验收入试验设施但未达到试验年龄)的实验用猴。得益于此,益诺思营收也从2019年的2.45亿提升至2021年5.82亿。

  实验猴的价格暴涨自然与这几年CXO水涨船高有关,再加上疫情席卷全球的三年,医药企业的研发需求加大,对实验猴的需求量也随之激增,“猴荒”与高价便不足为奇。也因此,当实验猴价格开始回落,也预示着cxo行业态势走低。有消息传出,在近期的一场临床前CRO公司调研会上,报出目前实验猴的价格在15-16万元,这与去年动辄18万/只的高价,已经有所回落。

  随着实验猴成本的波动,订单价格与数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大量CXO新选手参与竞争的诡异局面。据悉,我国具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认定机构从2018年初的625家提升至2021年底的超过1100家。大量新兴资本蜂拥而至,试图分一杯CXO的羹,却没料到创新研发的泡沫破得如此之快。

  除了实验猴,行业隐忧在已经公布2022年业绩预报上也一览无余。

  药明康德和凯莱英等企业由于新冠业务大订单的一次性支撑,仍然保持着高增速数据。但据如今疫情发展趋势,这波影响已趋于平稳。

  其中,药明康德股东连续减持,导致企业至今蒙着“公司发展可能遇见困境”的隐忧,2022年6月的一次近90亿减持,以港股94.1港元,跌幅10.72%,直接带崩当日的CRO板块。

  此外,部分CXO企业已经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甚至由盈转亏的局面。比如康龙化成,其2022年营业收入101亿元至103亿元,同比上涨36%至39%;而利润,与此前多年净利润50%以上相比,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3%至21%。

  同时,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这样的创新龙头药企开始逐步实现自研,去CXO化进程加快,也给CXO行业带来不小打击。

  曾经海量涌入医药创新的资金现今如潮水般褪去,大量的国际贸易如今也在以不同程度的速度消逝。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如今连CXO行业的黄金时代都已过去,我国创新医药如何熬过漫长的低谷期。

  不过,市场情绪正在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逐步恢复。在3月1日刚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了探索完善新批准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证明我国创新药定价正在尝试一种新规则。

  或许未来创新药定价前,都将以合理透明的方式展开企业自主定价,保障药企利润,这也将有利于研发端的市场投入,CXO是否能够从中获益,也将值得期待。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