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寒武纪(688256)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新能源救不了寒武纪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8-22  寒武纪内幕信息

来源 :金角财经2023-08-22

  

  继今年4月被曝“裁员潮”后,寒武纪最近又现裁员传闻。

  有消息称,本次裁员中心为寒武纪旗下专攻车载智能芯片的南京行歌科技团队,软件部门裁员近半,硬件部门只保留少数员工,新项目已暂停,未来或将被放弃。

  今年4月的裁员潮,据悉也与行歌科技有关。据南方都市报,今年4月,一位寒武纪员工证实了上半年的裁员潮,并表示寒武纪南京相关公司今年内已经开展了两轮裁员。

  2016年,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横空出世,并以4:1击败韩国围棋大师李世石。AlphaGo胜利当天,寒武纪正式成立。

  寒武纪的前身是中科院的一个课题组,自2008年起,中科院计算所便开始长期从事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一经创立,寒武纪就发布了全球首款可商用的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1A”,其模拟人脑的运算方式可以做到更迅速、更精准地分析。

  2020年,寒武纪于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AI芯片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1100亿元。一年后,寒武纪又赴美登陆纳斯达克,风头无两。

  从诞生之初,寒武纪就怀抱着芯片“生命大爆发”的伟大梦想,而智能车载芯片,似乎是寒武纪大展身手的绝佳舞台。然而,随着车载智能芯片需求的降低、寒武纪自身青黄不接的主营业务营收,以及海外接踵而至的芯片制裁,寒武纪的智驾芯片在几度裁员中风雨飘摇,寒武纪自身的未来发展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豪赌智能汽车

  寒武纪曾经寄予厚望的业务——车载智能芯片,终究是错付了。

  2021年1月,寒武纪成立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力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

  彼时,智能汽车恰好踩在产业风口,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导致相关的半导体芯片需求激增。据称,一台电动汽车平均要使用约3000个芯片。而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汽车芯片供应却高度依赖国外。市场调研公司IC Insights曾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

  因此,在全球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制裁的压力下,汽车“缺芯潮”爆发,成为制约车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据AFS统计数据,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1020万辆,其中亚洲是减产重灾区,仅中国就减产了198.2万辆。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寒武纪跃跃欲试。其创始人兼CEO陈天石表示,寒武纪作为AI芯片的龙头企业,是极少数有能力、有潜力构建“云边端车”统一智能生态的厂商,所以不会缺席智能汽车这样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云边端车”指寒武纪通过软件、硬件结合打通云端计算、边缘计算、智能终端、智能汽车这四大应用场景。

  再加上行歌科技创立之初就获得了蔚来、上汽、宁德时代的战略投资,2022年又陆续获得了联想、博世等知名企业的战略投资。“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少,就等开工了。

  2021年,行歌科技开始投身于一款算力超200 TOPS智能驾驶芯片的设计研发,据悉,这款芯片采用7nm制程,定位为“高等级自动驾驶芯片”,致力于为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提供算力支撑。

  当时,自动驾驶大多停留在L1、L2级别,而自动驾驶每前进一个等级意味着对算力需求5-10倍的提升。对此,寒武纪进行“云边端车”四位一体的布局,以满足自动驾驶的算力爆发需求。

  但是寒武纪对于行业的未来走势出现了误判。2021年“上车”的寒武纪没有等来“生命的大爆发”,却等来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饱和,车载芯片的需求也必然随之放缓。

  2022年末,随着车企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以及新能源“国补”和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相继退出,不少早有打算的消费者选择在优惠计划前购车,消费需求被提前透支。

  产能的大规模释放遇上疲软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库存开始积压。乘联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4月底,至少有106万辆新能源汽车库存积压。

  随着价格战的愈演愈烈,车企们早已自顾不暇,在“去库存”、“降价促销”成为新能源汽车主旋律的情况下,难以对上游的芯片产生更多的需求。

  时至今日,行歌科技至也没有传出智能驾驶芯片上市的消息。据相关媒体披露,有一位自称其身份为中层领导的员工表示,“落地项目较少,基本都是PoC”。这也就是说,行歌科技的车载智能芯片基本处于验证测试阶段,就算客户想买也没法量产供货。

  而寒武纪的财报数据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行歌科技两年来一直没有产生收入,还净亏损了2.78亿元。

  

  靠“政府机房”养活

  寒武纪车载智能芯片项目几度裁员的原因,除了智能汽车产业端的需求不及预期,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技术和资金的掣肘下,寒武纪的产品实力难以提升。

  早期寒武纪主要以IP授权业务起家,属于芯片产业链的前端环节。虽说技术壁垒高,但相比芯片设计等其他环节,也就赚个辛苦钱。加上研发IP的投入极为庞大,市场的需求又在不断升级迭代,稍有松懈就可能被竞争者取代,压力非常大。

  事实上,寒武纪一开始的规划并不是做IP授权,而是做最传统的芯片设计,但或许是初出茅庐的寒武纪并没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本实力以应对周期长、难度大的芯片设计环节,且当时的AI芯片产品大多处于概念阶段,尚未有产品落地,因此选择了较为稳妥的通用芯片IP授权业务。

  早期凭借着华为的订单,寒武纪日子过得也还算滋润。然而,随着2019年华为自研达芬奇架构的手机AI芯片在华为nova 5上的大规模应用,寒武纪少了一个大客户的同时,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其IP授权业务也在此后每况愈下。

  于是,寒武纪将发展重心转向智能计算机集群系统、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其中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在2019-2021年的业务收入占比均在60%以上。而该业务的主要客户,大多是政府单位。

  事实上,寒武纪整体规模、资金实力、研发储备等都与英特尔、英伟达、ARM等芯片大厂存在较大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寒武纪,转而将各地地方政府变成了自己的主要大客户,做起了“To G”生意,沦为靠政府关系接单的“云计算系统整合商”。

  据寒武纪2022年年度报告,近三年,公司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收入分别为 3.26亿元、4.56亿元及 4.59亿元,各期收入主要来自公司在西安沣东、珠海横琴、江苏南京、江苏昆山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客户包括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南京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一期)、昆山智能计算中心等。

  寒武纪指出,近年来国家鼓励建设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建设区域性智能计算中心的需求较为密集。

  但这并不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生意。首先是政府需求有限,订单不稳定;其次是过分依赖政府“救助”,容易在失真的市场环境里被“温水煮青蛙”。且地方政府受财政计划和疫情等因素影响,回款计划有所延期,造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并存在发生坏账的风险。2022年,寒武纪应收账款高达7.66亿元,而其该年度全年营收也才7.29亿元。

  再加上处于生命周期末期的产品积压难卖,寒武纪2022年库存商品账面金额和跌价准备暴增。2022年末,寒武纪存货账面余额为4.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57.49%。

  这进一步加大了寒武纪的资金周转难度。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寒武纪的净利润分别是-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4.35亿元、-8.3亿元、-13.25亿元,6年累计亏损近42亿元。

  由此可见,在芯片产业庞大的研发资金需求面前,寒武纪的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承担长线投资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只得一再陷入诸如IP授权、政府短期需求这类“姑息疗法”中,治标不治本。

  如此市场表现,让资本也开始失去耐心。2021年,包括国泰君安、智石私募、光大证券等多家机构套现甚至清仓处理。2022年上半年,国投宁波瀚高、长江招银、科大讯飞、北京纳远再次大笔减持乃至清仓。

  因此,哪怕寒武纪试图踩中智能汽车的“风口”,成立行歌科技切入智能汽车使用场景以加快变现,该计划最终也只能在资金和技术捉襟见肘的现实面前搁浅。

  

  制裁下的寒冬

  寒武纪的发展困境,与美国的芯片制裁不无关系。

  2020年10月,美国将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口技术和产品;2022年1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以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再拉实体清单,寒武纪的多家子公司被列入名单,包括成立不久的行歌科技。

  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寒武纪自称,美国的芯片制裁对公司研发造成的影响程度尚在有限范围内,公司的核心技术来自于寒武纪的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会对公司产品研发及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切换新供应商将产生一定成本,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早前就有预测称,以寒武纪规划的L4高阶自动驾驶芯片SD5226为例,该芯片采用7nm先进制程工艺,但在行歌科技被封杀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流片。在此状况下,行歌科技前景堪忧,大概率将被放弃。

  在寒武纪成立以来以设计为主的Fabless(无晶圆厂)经营模式下,寒武纪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其余环节高度依赖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而这些代工厂又受制于美国的出口管制和制裁,这就导致其AI芯片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

  此外,寒武纪本身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力方面与芯片大厂也仍有较大差距。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AI芯片的软件生态建设、基础架构等还是掌握在巨头手中,其中英伟达在全球AI芯片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剩余份额被AMD、英特尔等巨头瓜分,寒武纪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销量并不乐观。

  任何公司和个体都难以抵挡现实和时代的洪流,面对美国芯片的封锁,以及国内芯片产业整体实力的落后,中芯国际、华为等芯片大佬都备受打击,更何况“尚属幼年”的寒武纪。

  寒武纪实现芯片“生命大爆发”的梦想曾经如一道平地惊雷让芯片产业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但距离真正实现,恐怕差的远不只是一个助力起飞的风口。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