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8 月25 日,公司发布2021 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80.00 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归母净利润5.37 亿元,同比增长151.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96 亿元,同比增长164.0%。
二、分析与判断
21Q2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
营收和净利:公司21Q2 营收42.70 亿元,同比增长了28.6%,环比增长14.5%,归母净利润为2.61 亿元,同比增长151.8%,环比略降5.2%,同比大增主要得益于下游需求快速增长。毛利率:21Q2 毛利率为19.9%,同比上涨了3.5pct,环比下降了1.1pct,环比下降主要原因为运费按会计准则调入营业成本导致。费用率:公司21Q2 期间费用率为12.5%,同比下降1.1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2%、3.7%、3.5%、5.0%,同比变动了-0.5pct、-1.8pct、+0.1pct 和+1.0pct,销售费用下降主要原因为运费按会计准则调入营业成本,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带来研发费用率上升。现金流:21Q2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05 亿元,同比增长108.01%,环比下降82.49%。分业务看:21H1三元前驱体业务营收30.33 亿元,同比增长132.13%,毛利率25.63%,同比下降1.3pct;四氧化三钴业务实现营收17.82 亿元,同比增长95.20%,毛利率20.66%,同比下降3.86pct;电池回收业务营收0.55 亿元,同比增长75.90%,毛利率20.21%,同比增长0.19pct。
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出货和产能稳步提升,绑定优质客户前驱体:公司去年前驱体出货4 万吨,21H1 出货4.2 万吨,同比增长190%,位居全球前三,出口1.5 万吨,同比增长110%,全年出货有望达到10 万吨左右。公司积极扩产,21 年6 月底已有13 万吨产能,21 年年底前驱体产能将超过20 万吨,2025 年远期规划35 万吨以上,有望保持全球市占率20%左右的龙头地位。四氧化三钴:21H1 出货0.85万吨,同比增长41.67%,位居全球前三。现有产能2 万吨,明年将达到2.5 万吨,2025年3.5 万吨。正极材料:出货0.49 万吨,保持稳定。客户:公司绑定国内外优质客户,包括ECOPRO、三星SDI、CATL、容百科技、厦门钨业、LGC、ATL、比亚迪、浦项、松下等,下游大客户需求快速增长将有效消化公司新建产能。
锁定大供应商+动力电池回收+印尼镍资源项目,保证钴镍战略供应公司钴资源主要通过与嘉能可签订10 年长单加资源回收保证。镍资源分三方面保证供应:1)与力勤签订八年长单;2)动力电池回收,当前回收镍当量1 万吨,未来预计可以做到4-5 万吨当量;3)与青山合作的印尼项目在建规划产能5 万吨,预计2022 年初投产,远期规划10 万吨。
产品结构优化,不断开发新品,树立技术壁垒高镍发展趋势明确,公司积极布局,2020 年8 系及8 系以上高镍产品出货量占比50%以上,9 系超高镍(Ni90 及以上)产品销售占比40%以上,四氧化三钴材料全面转型掺杂高电压新一代产品,出货占比50%以上。公司四元NCMA 前驱体已获得认证,Ni 含量达到96%的超高镍低钴(含钴1.5%)前驱体实现商用化,NCM91 多晶、NCM90 单晶进入量产阶段,Ni98 完成量产前技术储备。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壳技术”高镍前驱体具备提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公司前驱体全面实现了PPb 级管控。高镍前驱体产品磁性异物含量平均值为0.64PPb,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技术工艺水平领先。
卡位电池回收蓝海市场,逐步剥离电子废弃物、硬质合金等业务电池回收业务:公司深耕电池回收,21H1 梯级利用电池包出货量达11,606 组,同比增长325%,有3 家子公司位于国家电池回收建议清单内,并已与340 家整车厂和电池厂签订合作协议,随着此前动力电池服役到期量逐步增多,蓝海市场逐步打开,公司在渠道和经验上有优势,并将与前驱体主业形成协同,将首先受益。电子废弃物业务:将分拆至格林循环,拟登陆科创板上市。硬质合金业务:对控股的浙江德威实施混改,2020 年转让16.5%股权,剩余48.5%股权转为权益法核算。公司还会推动城市矿山与环境服务业务的混改等,聚焦主业。
三、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4、19.41、24.88 亿元,同比增长203.9%、54.8%、28.2%,对应2021-2023 年 PE 分别为47、30、24 倍,参考 CS 新能车指数154 倍PE(TTM),考虑到公司为正极前驱体龙头,技术优势明显,逐步聚焦主营业务优化治理,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
全球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业务分拆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升对公司利润影响超过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