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观点:
专注清洁能源转换技术,光伏逆变器领跑全球市场:公司成立于1997 年,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换技术的龙头企业。在2019 年,公司率先成为全球首个逆变设备累计出货量突破“亿”千瓦的企业,截至21年6 月底,公司在全球市场累计实现逆变设备装机量超182GW。受益于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量的持续上升,近年来公司光伏逆变器出货量从17 年的16.5GW增长至20 年的35GW,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公司逆变器业务成长空间广阔,在产品和市场端均具备龙头优势: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外部政策的强力驱动叠加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带来的内生成长性,将推动光伏新增装机量的持续增长。我们预测到2025 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将达到300GW 左右。公司光伏逆变器产品涵盖集中式和组串式两大类,齐全的产品线使得公司能够覆盖不同应用场景。在技术端,由于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公司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前瞻性技术投入,使得公司在产品端保持领先优势。在市场营销方面,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光伏逆变器研发生产的企业,品牌得到了下游客户和第三方机构认证机构的广泛认可;此外,公司目前在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渠道和服务网点布局,将助力于公司在海外市场份额的不断上升。
公司海外业务快速发展,助力公司市占率及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场逆变器出货量从17 年的3.3GW上升至20 年的22GW,在20 年公司主营业务出口收入为66.02 亿元,同比增长101.77%。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用户更加重视产品品质和厂商服务,并且欧美市场准入门槛也高于国内,因此海外市场逆变器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内。展望未来,由于海外市场仍有较大替代空间、下游客户结构优化、逆变器市场集中度提升这几个核心因素,我们预计公司海外逆变器业务的毛利率将保持在较好水平;公司海外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有望推动公司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储能需求拐点临近,协同效应和先发优势带来竞争优势:今年政策密集落地推动国内储能行业走向规模化发展拐点;在海外市场,储能市场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相关政策也在持续加码。我们预计至2025 年全球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新增装机量将接近30GW。公司较早就进入储能市场,在国内外市场积累了大量的项目案例,在用户需求理解和工程经验方面行业领先。在20 年公司储能业务营收为11.69 亿元,同比增长115.17%,公司储能产品和系统集成业务份额均位列国内第一。储能变流器与光伏逆变器技术同源,产品物料差异较小,公司光伏+储能业务具备协同效应,技术与成本优势明显。预计储能需求的兴起将推动公司收入和盈利能力的上升,未来储能业务将成为公司的又一重要增长点。
聚焦光风储电氢主赛道,在新能源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公司聚焦“光、风、储、电、氢”主赛道,坚持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在立足于光伏逆变器等核心新能源装备业务的同时,在新能源汽车电控、充电桩和氢能等领域也在不断开拓市场和进行技术投入。在新能源汽车电控领域,公司是五菱宏光mini EV 电控系统的核心供应商,根据NE 时代的统计,21 年上半年公司乘用车电控装机量为71953 套,同比增长超过4 倍。在氢能领域,公司于2019 年已前瞻性布局氢能业务,成立了专门的氢能事业部,并于21 年6 月成立阳光氢能科技公司。未来若氢能实现大规模应用,氢能业务将助力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投资建议:公司是全球清洁能源转换技术的龙头企业,在巩固光伏逆变器等产品业务优势的同时,实现向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氢能等市场的拓展和布局。从短期看,公司以逆变器为核心的电能转换设备业务受益于新能源装机量的上升和公司海外市场份额的提升,有望推动公司业绩的较快增长;从中长期看,储能逐步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以及氢能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公司中长期持续成长的重要驱动力。我们预测公司21/22/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35/39.37/52.47 亿元,对应9 月9 日收盘价PE 分别为68.6/51.1/38.4 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若IGBT 等核心原材料短缺情况加剧,可能对公司的短期订单交付和收入确认产生不利影响;2)若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上涨,将影响下游电站项目开工率,对公司逆变器业务和电站投资开发业务产生不利影响;3)若海外市场贸易政策出现大幅变化,可能对公司出口业务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