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2年3月29日,云天化发布2021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632.49亿元,同比增长21.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42亿元,同比增长1238.7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3.76%,同比增加37.73个百分点。销售毛利率13.68%,同比增加1.32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6.65%,同比增加5.89个百分点。
其中,2021年Q4实现营收156.17亿元,同比增长27.98%,环比下降6.50%;实现归母净利润8.02亿元,同比增加382.39%,环比降低36.8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19%,同比增加5.15个百分点,环比降低6.45个百分点。销售毛利率5.55%,同比下降10.5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3.09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5.63%,同比增加3.8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17个百分点。
点评:
产品价格提升增厚利润,产业链一体化成本竞争优势持续增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32.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37%;归母净利润36.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38.77%,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主要产品价格的提升。随着农业产业周期性上行与价格上涨,以及受疫情以及能耗双控政策影响化肥行业供给不足,公司主要产品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价格上涨。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推动了聚甲醛、黄磷、饲钙等公司化工产品市场价格上涨。2021年公司磷肥平均售价为2958元/吨,同比增长39.33%;复合(混)肥平均售价为2486元/吨,同比增长20.45%;尿素平均售价为2233元/吨,同比增长34.52%,聚甲醛平均售价为14766元/吨,同比增长53.24%;黄磷平均售价为19604元/吨,同比增长42.17%;饲料级磷酸钙盐平均售价为2909元/吨,同比增长39.86%。
2021年大宗原料硫磺、煤炭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公司营业成本为545.99亿元,同比增长14.52%。公司有效发挥磷矿、磷酸、合成氨等大宗原料高度自给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集中采购平台优势,精准把控硫磺、煤炭等大宗原材料的采购节奏,有效缓解了大宗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产品成本竞争优势持续增强。
2021年公司持续多渠道加强费用控制与优化,“三项费用”总规模明显下降。公司销售费用率1.19%,同比降低0.3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1.94%,同比降低0.24个百分点;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控与优化,带息负债规模减少,财务费用率为2.03%,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公司研发费用率0.24%,同比增加0.09个百分比。
行业高景气仍在延续,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公司2021年业绩实现高速增长。进入2022年,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延续了高位震荡的格局。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3月30日,磷酸一铵价格为3530元/吨,与2021年年底上涨26.07%;磷酸二铵价格为3920元/吨,与2021年年底相比上涨3.98%;尿素价格为2826元/吨,与2021年年底相比上涨14.35%。依托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与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预计公司2022年业绩仍能保持一定增长。
磷矿资源储量和磷化工加工能力国内领先,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加快落地公司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现有磷矿资源储量近8亿吨,原矿生产能力1450万吨,磷矿储量及年开采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公司共生产磷矿石1239万吨。公司拥有80万吨磷酸一铵和445万吨磷酸二铵产能,磷酸二铵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7%左右,位居全国第一;黄磷产能3万吨/年,饲料级磷酸钙盐产能50万吨/年,磷化工产品加工能力居国内前列。公司贯彻“矿化一体,湿热并举,酸肥盐有机延伸”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磷矿—黄磷—精细磷酸盐及磷化物产业链和磷矿—湿法磷酸—磷酸精制—磷酸盐产业链,在传统的磷肥产品之外,研发和建设PMPP、EPPE磷系阻燃剂项目、精制磷酸项目等等磷化工项目,形成了完善的磷化工产业布局。2021年,福石科技年产4000吨五氧化二磷项目、年产2.2万吨聚磷酸(年产3万吨食品级磷酸)项目、年产1500吨含氟硝基苯项目,红磷化工年产1万吨氟硅酸镁项目全面建成;合资公司年产50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快速推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加快落地。
依托资源和产能优势,公司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公司依托丰富的磷、氟资源,积极谋划新能源转型。公司年产50万吨磷酸铁及配套装置项目正在投资建设,一期年产10万吨磷酸铁项目预计2022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同时公司通过引入战略合作者,以公司丰富的磷矿伴生氟资源为依托,以氟硅酸为基础原料,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无机氟化物、含氟聚合物、含氟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延长氟产业链,打造氟化工产业集群,提升公司精细氟化工板块竞争力。公司与多氟多合作,设立参股公司氟磷电子建设2×1.5万吨/年无水氢氟酸(中间产品)联产1.5万/年吨优质白炭黑,5000吨/年六氟磷酸锂,2万吨/年电子级氢氟酸生产装置,目前与多氟多合作相关项目处于建设期。考虑到公司充足的资源储备和完善的配套,公司在六氟磷酸锂、磷酸铁等电池材料生产方面将具备明显的成本竞争力和持续扩产的空间。看好公司通过氟硅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本项目的实施,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与升级,充分享受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主要产品产销量:2022年公司预计生产销售磷复肥595万吨,生产销售尿素178万吨,生产销售聚甲醛9.8万吨,生产销售饲料级磷酸氢钙56万吨,生产黄磷3万吨,生产磷酸铁5万吨。
转型升级项目:年产10万吨湿法磷酸精制装置(一期)2022年3月30日前竣工,10万吨湿法磷酸精制装置(二期)、20万吨双氧水装置、10万吨电池新材料前驱体装置2022年6月30日前建成。与多氟多合资年产5000吨六氟磷酸锂6月30日前建设完成。
为实现上述经营目标,公司将全力抓好以下关键重点工作:
1.持续培育安全环保竞争新优势,加速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夯实绿色发展根基。2022 年,确保公司千人负伤率≤0.5,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环境保护“零污染”,确保主要装置“长周期”≥50个。
2.把握市场变化趋势,补齐补强运营短板,健全完善运营机制,精准管控供应链,充分发挥供应链竞争优势。
3.进一步提升财务管控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业财一体化项目,推进资金集中统筹管理,保障公司资金链安全高效运行,控制三项费用规模,持续降低资产负债率。
4.积极推进新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5.深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将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健全适应产业链、供应链变化的责权体系和运营机制。
6.全面抓牢内部控制、科研攻关、装备管理、资源保障等各项重点举措。
磷矿资源储量和磷化工加工能力国内领先,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加快落地公司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现有磷矿资源储量近8亿吨,原矿生产能力1450万吨,磷矿储量及年开采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公司共生产磷矿石1239万吨。公司拥有80万吨磷酸一铵和445万吨磷酸二铵产能,磷酸二铵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7%左右,位居全国第一;黄磷产能3万吨/年,饲料级磷酸钙盐产能50万吨/年,磷化工产品加工能力居国内前列。公司贯彻“矿化一体,湿热并举,酸肥盐有机延伸”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磷矿—黄磷—精细磷酸盐及磷化物产业链和磷矿—湿法磷酸—磷酸精制—磷酸盐产业链,在传统的磷肥产品之外,研发和建设PMPP、EPPE磷系阻燃剂项目、精制磷酸项目等等磷化工项目,形成了完善的磷化工产业布局。2021年,福石科技年产4000吨五氧化二磷项目、年产2.2万吨聚磷酸(年产3万吨食品级磷酸)项目、年产1500吨含氟硝基苯项目,红磷化工年产1万吨氟硅酸镁项目全面建成;合资公司年产50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快速推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加快落地。
依托资源和产能优势,公司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公司依托丰富的磷、氟资源,积极谋划新能源转型。公司年产50万吨磷酸铁及配套装置项目正在投资建设,一期年产10万吨磷酸铁项目预计2022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同时公司通过引入战略合作者,以公司丰富的磷矿伴生氟资源为依托,以氟硅酸为基础原料,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无机氟化物、含氟聚合物、含氟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延长氟产业链,打造氟化工产业集群,提升公司精细氟化工板块竞争力。公司与多氟多合作,设立参股公司氟磷电子建设2×1.5万吨/年无水氢氟酸(中间产品)联产1.5万/年吨优质白炭黑,5000吨/年六氟磷酸锂,2万吨/年电子级氢氟酸生产装置,目前与多氟多合作相关项目处于建设期。考虑到公司充足的资源储备和完善的配套,公司在六氟磷酸锂、磷酸铁等电池材料生产方面将具备明显的成本竞争力和持续扩产的空间。看好公司通过氟硅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本项目的实施,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与升级,充分享受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主要产品产销量:2022年公司预计生产销售磷复肥595万吨,生产销售尿素178万吨,生产销售聚甲醛9.8万吨,生产销售饲料级磷酸氢钙56万吨,生产黄磷3万吨,生产磷酸铁5万吨。
转型升级项目:年产10万吨湿法磷酸精制装置(一期)2022年3月30日前竣工,10万吨湿法磷酸精制装置(二期)、20万吨双氧水装置、10万吨电池新材料前驱体装置2022年6月30日前建成。与多氟多合资年产5000吨六氟磷酸锂6月30日前建设完成。
为实现上述经营目标,公司将全力抓好以下关键重点工作:
1.持续培育安全环保竞争新优势,加速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夯实绿色发展根基。2022 年,确保公司千人负伤率≤0.5,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环境保护“零污染”,确保主要装置“长周期”≥50个。
2.把握市场变化趋势,补齐补强运营短板,健全完善运营机制,精准管控供应链,充分发挥供应链竞争优势。
3.进一步提升财务管控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业财一体化项目,推进资金集中统筹管理,保障公司资金链安全高效运行,控制三项费用规模,持续降低资产负债率。
4.积极推进新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5.深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将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健全适应产业链、供应链变化的责权体系和运营机制。
6.全面抓牢内部控制、科研攻关、装备管理、资源保障等各项重点举措。
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50、42.24、50.40亿元,EPS为2.15、2.30、2.74元/股,对应PE为12.54、11.73、9.8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原料价格及供应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项目建设风险;安全生产风险;汇率风险;产品研发和应用风险。